
-
chan隆 發達集團總裁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5-07-31 07:54
菸業榮景如煙散 三界埔菸樓不再
2015-07-31 聯合報 記者呂慧瑜/嘉義報導
http://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uc.udn.com.tw/photo/2015/07/31/1/1162309.jpg&sl=W&fw=750
嘉義縣水上鄉三界埔86歲菸農羅袁熟,指著廢棄菸樓,談起當年繁忙烤菸的農村情景,彷彿昨日。 記者呂慧瑜/攝影
嘉義淺山村落,從大林至水上、中埔沿線聚落,早年曾是菸樓滿佈、菸田隨處可見的盛景。為台灣第2大菸葉產區的嘉義,20年來因烤菸技術轉換,舊大阪式菸樓快速消失,老菸農們也只能默默接受。
「走三步路,就一間菸樓!」86歲菸農羅袁熟說,20多年前的三界埔村內還是滿滿的菸樓,每年12月到隔年3月,是全村菸農忙著烤菸的時候,因大家人手都不足,左右鄰居會相互支援人力幫忙收成。雖然很懷念,但時代改變也只能接受,感到不捨與無奈。
嘉義縣水上鄉三界埔、公館農村及鹿滿等區,菸田最密集曾達500多公頃。民國75年,烤菸技術變成推積式半自動電子窯控制後,菸農需求人力大量減少;而菸農的老化與後代不接手產業,讓嘉義菸田產業文化逐漸凋零,至今已悄悄被遺忘。
走入三界埔村莊,沒幾步路就可見許多殘破不堪的廢棄菸樓。菸農老婦羅袁熟,20歲從白河嫁到三界埔,40歲丈夫離開人世後,獨自租下3甲農地種植菸葉,扛起7名菸農的工作量,扛上百斤菸葉,在菸樓內爬上爬下。
談起當年的菸農生活,羅袁熟忍不住掉下眼淚,她說「種菸草,真的非常辛苦。」要整整3個月,24小時都要顧在炭火旁,無法躺在床上。有次她爬上太子樓觀察菸草是否變金黃色時,一不小心失足,跌落下來,傷到後腦及脊椎炎,影響至今。
地方文史工作者指出,當地菸樓多是私人擁有,由兄弟姐妹共同繼承,其中有人同意保存、有人不同意,意見紛岐,所以也只能眼睜睜看著菸樓凋零,徒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