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供應鏈強勢進逼,鋒頭最健的陸廠立訊精密,近期先後與iPhone 第二、第三大代工廠和碩、緯創進行不同程度的策略聯盟,導致市場不斷出現唱衰最大代工夥伴鴻海的聲音。面對大客戶蘋果的變心,刻意培植外號「小鴻海」的立訊,鴻海面臨極大挑戰。仔細盤點鴻海、立訊手上資源,兩者到底還有多少實力差距?
●發跡過程
鴻海跟著資訊科技時代成長茁壯
1974年,鴻海(2317)創辦人郭台銘靠母親初永真標會得來的10萬元創業,成立「鴻海塑膠企業有限公司」,早期以模具為主,製造黑白電視機的旋鈕,後來跨入電腦連接器領域,開啟新一波成長,公司也在1982年改名「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並於1991年掛牌上市。
鴻海成為製造業巨頭,主要與積極海外布局有關。1985年,鴻海前進美國布局,設立美國分公司。1988年開始投資中國大陸,之後鴻海跨入電腦準系統業務,2000年功能手機當道,鴻海負責組裝摩托羅拉(Motorola)、諾基亞(Nokia),並在2004年成為全球第一大3C產品製造服務廠。
2007年蘋果推出第一代iPhone,由鴻海獨家製造,正式掀起智慧手機革命。在iPhone急速成長下,鴻海業務也從單純組裝延伸到零組件供應,帶動公司營運規模壯大。
立訊複製鴻海成功模式

立訊搶單iPhone的戰火,從大陸延伸至東南亞,擴大挑戰鴻海、和碩與緯創等台廠。 (網路圖片)
立訊精密是近年蘋果供應鏈體系竄起速度最快的陸廠。該公司董事長王來春,被稱為是「大陸最牛打工妹」、「女版郭台銘」,不僅出身鴻海集團的生產線作業員,創業後先是接鴻海、正崴訂單的外包商,並快速成長為蘋果連接線的主要供應商。
她還複製鴻海過去40年崛起模式,從最殺戮的連接線市場竄起,透過購併、入股,做到全大陸最大,跨足聲音、光學、馬達、相機模組等iPhone零組件事業版圖。
近期王來春更大手筆以新台幣138億元,取得緯創旗下組裝iPhone的昆山廠,直接切入整機組裝領域,並準備在越南規畫生產iPhone,將整機組裝代工領域延伸到東南亞。
今年3月,大陸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20胡潤全球白手起家女富豪榜」,王來春憑藉著立訊精密節節高升的業績和股價,在過去年一年身家暴漲207%,達到人民幣580億(新台幣2507.3億),並首次進入前十、排名第四;在過去一年,無線耳機AirPods推動立訊精密股價上漲超過200%。
● 產業地位
鴻海是全球最大電子製造設計整合大廠
鴻海集團是目前全球最大電子製造設計整合大廠,於電子代工服務領域(EMS)排名全球第一,市占率超過四成。目前主要業務畫分為消費電子、電腦產品、雲端產品、元件與其他產品。
鴻海員工總人數季節性高峰約100萬人,2019年集團總員工人數約91.2萬餘人,現為台灣營收規模第一大企業,2019年合併營收新台幣5.34兆元。
鴻海自台灣總部出發,全球據點多元,包含美國、日本、墨西哥、馬來西亞、新加坡、巴西、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印度、越南、大陸等,在逾20個國家及地區都有生產及服務據點。
集團客戶群橫跨多國,除了廣為外界熟知的一線PC品牌客戶群,旗艦品牌蘋果電腦、日系娛樂品牌大廠任天堂之外,鴻海持股逾七成子公司FII的核心客戶還包含阿里巴巴、亞馬遜、ARRIS、AWS、愛奇藝、思科、Dell Technologies、Ericsson、H3C、HPE、華為、聯想、Microsoft、NetApp 、Nokia、NVIDIA、Oracle、Seagate、騰訊、小米、字節跳動、中國移動等。
立訊現為蘋果兩大穿戴產品主要代工廠
立訊精密已是蘋果最具爆發性的兩大穿戴產品-蘋果手錶Apple Watch、無線耳機AirPods最主要代工廠。此外還研發生産的連接器、連接線、馬達、無線充電、FPC、天線、聲學等産品,廣泛應用於消費電子、通訊、企業級、汽車及醫療等全球多個重要領域。
立訊精密的製造基地,主要分布在大陸的廣東、江西、江蘇、安徽、浙江、山西、河北、四川、台灣等地,海外主要位於德國和越南,並在廣東東莞、江蘇昆山、台灣及美國設有研發中心,總計全球員工數逾7.8萬人。
蘋果手機iPhone在全球僅有三家代工製造商,分別為和碩、鴻海富士康、緯創。其中,緯創規模最小,三家廠商皆屬於台灣著名代工廠商。
財經網報導,在傳出立訊精密收購緯創資通的消息後,立訊精密副董事長王來勝,也就是王來春的哥哥,宣布減持1.296億股,占公司總股本1.85%,套現總值近人民幣69億元。
雖然公司公告指出,減持資金主要將用於償還向銀行借款及支持立訊精密相關資本需求,但業內普遍認為,核心目的是在於為進一步進軍iPhone市場籌集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