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實力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6-03-20 09:45
台勵福開堆高機 征戰全球
台勵福開堆高機 征戰全球
2016-03-20經濟日報 記者宋健生╱台中報導
台勵福董事長 林溪文
「我們要接軌全球、放眼國際!」國內堆高機製造龍頭台勵福董事長林溪文宣布,台勵福已和日本豐田自動織機合作在新加坡設立合資公司,未來將以控股方式整合兩岸資源,搶攻全球堆高機市場。
據統計,全球堆高機年需求量逾100萬台,每年以10%幅度成長。其中先進國家占六成、中國大陸等新興市場占四成;大陸堆高機年需求量為20萬至25萬台,其中,八至九成為售價僅先進國家一半的中低價機種。
豐田自動織機為全球堆高機龍頭廠,全球市占三成,過去以生產高階機種為主,在大陸的年銷量僅4,000台。
林溪文指出,豐田自動織機以高單價市場為主,每台售價約新台幣80萬至100萬元;台勵福以中高價及經濟型機種為主,售價分別為50萬至60萬元,以及35萬至40萬元。豐田自動織機與台勵福合作,可強化中低階堆高機陣容,建立完整的產品群,藉此搶攻大陸、東南亞、印度及南非等新興市場。
建構銷售網 集團營收拚500億
台勵福與豐田自動織機合作後,未來將投入更多心力在智慧製造領域,也可借力使力,擴大營運版圖。因應這項合作,台勵福有多項投資擴廠計畫陸續展開,包括草屯、南崗工業區擴廠,投資約20億元,預計2018年啟用;上海南通購入的150畝土地及東莞50畝土地,初期投資約20億元,預計2017年投產。
林溪文說:「未來全球市場由豐田當領頭羊,兩岸則由台勵福為先鋒。」透過這項合作,豐田自動織機所有產品銷售網預計2020年全面建構完成,屆時台勵福集團合併營收將超過500億元。
台勵福可說是隱形冠軍企業的代表,1973年成立,以生產旋臂鑽床起家,林溪文熱衷新產品研發,不久就跨入堆高機及CNC轉塔式電腦沖床等領域,近幾年再延伸至雷射切割機、製茶機、機器人等產品。
台勵福進入大陸市場15年,先後打敗Amada、Finn Power及TRUMP等大廠,成為外資企業第一名。業界分析,台勵福在大陸通路布建完整,價格又比國外廠牌便宜10%至20%,是主要競爭利基。
隨營運規模逐步擴大,台勵福南投南崗工業區及大雅有五座生產廠房,青島及廣東番禺有二處堆高機生產基地,集團員工1,500餘人。
台勵福2014年合併營收110億元,年增5%,2015年受不景氣影響,合併營收降至85億元,年減二成。其中,兩岸合計售出約2.5萬台堆高機,在大陸市占為第三名,工具機事業則近10億元。
日本豐田自動織機2014年9月與台勵福達成共識,由豐田收購台勵福堆高機事業,台勵福堆高機事業分拆成立新的合資公司台豐;另外,台勵福青島廠包括品牌、堆高機及運搬機械,全數交由台豐經營。
多角化經營 打造茶界星巴克
近幾年台勵福產品積極朝多角化方向發展,其中,最受矚目的是製茶機與機器人。看好兩岸製茶市場龐大商機,台勵福成功研發出最新的自動化「多軸式製茶揉捻機」,標榜為全球首件模擬人手揉捻的製茶設備,並已申請專利,預計2016年正式上市。
台勵福不只投入自動化製茶設備研發,同時計劃五年內投入20億元,在台灣打造「茶業界的星巴克」,目前正積極投入品牌設計與茶點、茶食的研發,以及行銷通路布建。
林溪文表示,新加坡的「TWG tea salon」標榜為世界級的精品茶沙龍,由於走頂級路線,茶的售價比星巴克咖啡貴三、四倍,台勵福就是希望朝此目標邁進。
據了解,台勵福已購入南投縣鹿谷鄉約500坪土地,準備規劃「台勵福TLF」茶葉品牌觀光工廠,並與有機茶園契作;目前在台中市區尋找四、五個通路據點,未來將搶攻頂級茶與高級藝品的銷售,「台勵福TLF」品牌茶預計2016年底上市。
台勵福推動的正向改變擴大研發投資● 斥資20億在草屯、南崗工業區擴廠,預計2018啟用
● 斥資20億在大陸南通及東莞擴廠及興建南部銷售總部,可強化競爭力,帶動整體產值成長
重視基層培養● 定期舉辦員工職能訓練
● 與豐田自動織機結盟,引進豐田管理模式進行內部改造,進一步提升管理與生產效率
鼓勵員工研發● 鼓勵員工發明新產品暨發表專利,發明獎視產品貢獻度而不同
● 另有提案獎金,有效帶動專利數量大增
林溪文創業 專挑別人不做的堆高機製造龍頭台勵福推動國際接軌之餘,更不忘向全球宣傳「台灣製造」,董事長林溪文愛台灣,台勵福生產的每台堆高機或工具機,機身都能看到台灣地圖,還有「Tailift」英文商標。
很多人問公司為何取名台勵福?林溪文說,堆高機中的堆高英文是「lift」,Taiwan lift合起來念就是台勵福,公司生產品質優良、性價比高的堆高機或工具機,要讓台灣的能見度提升,簡單又好記。
今年64歲的林溪文出身農村,但從小對農務缺乏興趣,甚至為了躲避插秧、收割等工作,刻意搬到學校宿舍。但只要提起拆機器,這個鄉下囝仔的眼睛就會發亮。
求學階段時,就讀伐木科的林溪文常躲到實習工廠拆解學校的機器,由於喜歡東拆西拆,「賤仔」的綽號不逕而走。但誰也沒想到,這個特別的興趣,後來為他創造龐大的事業版圖。
40幾年前,機械業就如現在高科技產業一樣處於高峰期,林溪文退伍後,在台中縣大雅鄉家中的三合院開機械加工廠,從較冷門且競爭小的旋臂鑽床切入市場。
後來台勵福接收不少楊鐵企業的資深員工,逐步往堆高機產業邁進。
其間林溪文不斷拆解國外知名品牌堆高機,再研發新產品,短短幾年,台勵福的產量已躍居全國第一,就連困難度極高的變速箱也能自行開發生產。
除拆機械,林溪文對行銷也有獨到的一面,他特地成立「堆高機聯誼會」,平時和廠商搏感情,整合上下游通路,迅速擴大市占率。林溪文並非科班出身,創業至今都是靠自行摸索、不斷吸收新知來找出答案。他強調,「專挑別人不做的,或是別人怕麻煩的產業下手」,因為競爭較小,相對成功的機會也較大。
台勵福最早投入的旋臂鑽床,就是因為當年因為機械體積龐大,一般業者都不喜歡做;接著又投入堆高機及電腦沖床,也是因為很少有業者製造,但如今這些產品都成為台勵福的競爭利基。
2006年,林溪文開始有推動技術整合的構想,並積極與一些不想跟日本合作的歐洲堆高機廠商接觸,強調台灣研發速度快、成本比日本低,品質又較大陸穩定等優勢,說服廠商加入台勵福的整合平台。
林溪文這個構想陸續獲德國橫移式堆高機、丹麥柴汽油堆高機、加拿大越野式堆高機、英國窄道式堆高機,以及義大利靜油壓式堆高機等近十家廠商或系統加入。
一台化生產 效率大躍進中國大陸紅色供應鏈崛起,台勵福董事長林溪文不諱言,壓力真的很大,但台勵福不會坐以待斃,與日本豐田自動織機結盟合作,就是為推動企業改造,以正向改變因應挑戰。
近一年來,台勵福在經濟部工業局輔導協助下,積極推行「生產力4.0」,並透過與豐田自動織機合作,引進豐田的精實與生產管理模式,廠房空間與工時全都縮減一半,加上「一台化」生產,林溪文直說瘦身後更有勁。
林溪文指出,過去大家習慣一次做出10台堆高機,反而造成庫存過多、浪費倉庫空間等問題;引進豐田生產管理模式後,居然找到新出路,員工自動想出改善模式,生產改成專一化,同步製造一台堆高機,生產效率提高15%至20%。
工業局表示,生產力4.0不只是物聯網、感測器、雲端與大數據,最重要的精髓在於「製程改善」。以台勵福為例,省下一半廠區空間,但產能不變,未來還可將大陸廠房移回來,在有限空間做出最大效能。除改善生產管理效能,台勵福也很重視產品研發創新,堆高機的研發人員就有上百人,工具機部門也有40多人,且多為碩士、博士學歷。考量台灣人才不足,林溪文更遠赴日本招募人才。另外,台勵福訂出員工提案改善獎金制度,要求每位員工參與;在產品研發方面,視實際貢獻力,發給數萬至數十萬元獎金,目前台勵福在堆高機的相關專利超過30項。
政府看優勢:重視創新研發 營運成長關鍵
工研院雷射與積層製造科技中心組長洪基彬表示,台勵福以生產旋臂鑽床起家,最初沒有雷射相關產品,但與工研院合作後,開發多款雷射加工設備,公司重視創新研發,是帶動營運成長的關鍵。
台勵福最初以生產旋臂鑽床起家,後來跨入堆高機及CNC轉塔式電腦沖床等領域,近幾年延伸至雷射切割機、製茶機、機器人等產品。
在多角化經營策略下,台勵福橫跨運搬、工具機、光電及食品等產業,最近又與全球堆高機龍頭日本豐田自動織機結盟,引進豐田式管理模式,更成立合資公司搶攻全球市場,營運版圖不斷擴大。
洪基彬指出,工研院2015年成立雷射與積層製造科技中心,希望建立雷射產業新聚落,四大核心策略包括技術深耕、引領創新、邁向卓越及延伸創業。台勵福與工研院合作,陸續開發三件與雷射相關的設備,正是引領創新的成功案例。
台勵福最初對雷射加工領域並不了解,但在勇於創新研發的政策下,2008年與工研院合作,首先開發出CO2雷射切割機,這項新產品標榜非接觸式加工,可省去不少傳統沖床加工製程,還有模具、刀具的耗損。
2011年,台勵福再成功開發出結合沖床與雷射功能的沖雷複合機,訴求可為客戶節省更多加工成本,並提升加工效率,產品在市場上也獲得肯定。
2014年起,台勵福與工研院進一步合作,開發更高階、環保與省能的雷射咬花機,這項計畫為期三年,參與合作廠商還包括以控制器為主的新代科技,以及生產光學元件的統新光信等,台勵福負責整機系統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