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際油市發展詭譎多變,從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給原油需求展望打上問號,到沙烏地阿拉伯與俄羅斯眼看要增產打價格戰搶市,再到最近石油輸出國組織與夥伴國(OPEC+)協議減產,卻仍無力撐起油價。凡此種種,情勢變化令人目不暇接。
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RBC Capital Markets)全球商品策略主管暨地緣政治專家柯羅夫特(Helima Croft)接受巴隆周刊(Barron's)訪問時表示,沙國今年初就瞧見油市警訊,認為疫情對油市衝擊將類似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後的情況,因此迫切想協調產油國大幅減產以因應需求崩落。
因此,在3月6日OPEC會議上,沙國力促日產量大砍1500萬桶,加上去年12月實施的每日減產210萬桶,盼能藉此穩定油價。但俄羅斯反對進一步減產,對OPEC+減產而美國頁岩油卻持續擴產心有不甘,只肯把既有減產協議展延到6月。於是,次日沙國調降官方售價,並擺出提高石油生產的姿態。
但柯羅夫特指出,有別於2014-2015年沙國真的準備容忍油價長期低迷的情況 ,今年沙國基本上只是想藉增產姿態把俄羅斯逼回談判桌。果然,在4月12日會議上,OPEC+敲定減產協議,5月1日起削減日產量970萬桶。
減產協議看似偉大 為何油價至今欲振乏力?
這顯然是歷史性的協議,但油價為何至今欲振乏力?柯羅夫特指出,這顯示市場擔心減產協議「內容貧乏,來得太遲」。另有一大串疑問尚待釐清:需求情況是否極其嚴重?產油國是否花了太多時間打價格戰,以至於欲出貨給煉油廠卻沒人需要的原油早已運出海?
這就是油市現況:陸上儲油槽已滿載,原油多到沒地方放。現在裝滿貨油的油輪仍在海上,問題是,近期內油市有救嗎?油價低到不行,對哪些國家傷害最大?
柯羅夫特指出,價格戰開打時,許多市場觀察家認為,沙國財政收支平衡點非常高,看來似乎需要把油價拉抬到至少每桶80美元才划算。畢竟沙國仍非常依賴石油收益,對低價環境能忍受多久?同時,觀察家認為,俄羅斯或許只需每桶42美元的油價,就能達到預算平衡,畢竟俄國經濟相對多元化,對低油價可忍耐得更久。
實際上,柯羅夫特指出,沙國的舉動證明,俄羅斯財政對低油價的抵抗力比市場想像來得弱,這正是為何俄國後來策略大轉彎。3月6日,俄國對日產量再減30萬桶的提議拂袖而去;4月重回談判桌時,卻同意八倍於此數的減產幅度。她認為,俄國態度大逆轉,一大因素是未料到疫情對需求衝擊這麼大,更未料到原油多到儲存設施都滿載。
誰不敵油價崩跌?脆弱五國與顫抖六國
然而,俄羅斯和沙國因應低油價的能力仍比較強。
相對而言,柯羅夫特在2015年點名的「脆弱五國」——伊拉克、利比亞、奈及利亞、委內瑞拉和阿爾及利亞——面臨更嚴峻的挑戰。2015年原油價格還在每桶100美元以上,如今崩跌到10幾、20幾美元,對這些產油國更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除此之外,她認為處境脆弱的產油國再添一國,即伊朗,形成「顫抖六國」。伊朗在2015年時尚未列入名單,是因為伊朗已和世界六強簽署核子協議,經濟制裁鬆綁在望。但如今,伊朗遭到嚴厲的經濟制裁,面臨嚴重的社會動亂,此刻新冠肺炎又帶來嚴峻的公衛危機,超低油價環境可能引發更多問題,處境顯得岌岌可危。
提及美國石油生產展望,柯羅夫特說,美國並沒有一套機制,可協調獨立生產商減產,何況這麼做恐有業者串通、反競爭之虞。不過,的確已見到一些公司大砍資本支出並緩緩削減產出,但仍不足以解決需求遭嚴重摧毀的問題。她說,這些美商公司已為今年的生產預先避險,要逼他們關閉得再過一段時日。這說明油市為何如此聚焦於OPEC產國,因為OPEC有一套機制,能相對迅速地降低產量。
那麼,油市接下來可能的發展為何?柯羅夫特提供幾個觀察點:
OPEC還有沒有威力強大的工具,可提振油市信心?是否會見到美國產量大減?加拿大、巴西、挪威等生產國是否會聯手穩住油市?是否此刻談論的,其實是2021年的市況?依她之見,從地緣政治觀點來看,這個問題等於:誰能撐到2021年?在油市復甦前,美國生產商會不會紛紛不支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