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yz88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基金
發佈於 2018-04-19 06:17
組合型基金 分散風險
組合型基金 分散風險
2018-04-19 經濟日報 本文摘自《組合型基金:多元資產配置新選擇》
組合型基金誕生在美國。第一檔組合型基金由Vanguard在1985年推出,這檔組合型基金70%的資產投資於股票基金,30%投資債券基金,投資標的都是該公司旗下基金。推出後大受歡迎,同時也帶動Vanguard其他基金銷售。 1987年,美國股市遭遇慘重股災,促使投資者開始思考如何根據的不同市場情況配置不同基金。公募基金在股災中也不斷開發新產品,基金類型在這時期快速增加。市場多變性與基金多樣性促使投資者產生基金篩選需求,從此組合型基金發展有了客觀驅力。
經過1990年前的萌芽與20世紀90年代一系列政策支持和市場醞釀。自2000年起,組合型基金數量成長62%,管理規模遽增30倍,組合型基金進入一個爆發式增長。
到了2017年第3季,組合型基金規模約有3.7兆美元,占全球共同基金7.3%,產品具明顯的資產類別與區域集中性,多數集中美國。但大體來說,組合型基金仍呈穩步增長。
美國大部分組合型基金都是平衡型組合基金,約占組合型基金資產總額80%。及至目前,組合型基金規模雖持續向上,但美國養老退休基金至2016年底,總體25.3兆美元規模,組合基金僅占7.4%,仍有龐大成長空間。
台灣基金市場在2002年至2004年間,陸續開放投信募集組合型、指數股票型(ETF)、保本型、貨幣市場與指數型基金等。截至2017年底,國內各類基金中,貨幣型基金58檔,規模近新台幣8,000億元,占整體規模約34%;股票型基金342檔,基金規模約5,800億元,占整體規模約25%;指數股票型基金92檔,規模3,300億元。組合型基金86檔,規模1,500億元,占整體約6.6%,在台占比還不高。
組合型基金在台灣規模偏小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第一,台灣投資人投資偏於交易傾向,重視資本利得。第二,台灣投資人也偏好收益型產品或配息股。在對資本利得與高配息需求兩端因素擠壓,訴求波動相對平緩,或穩定配息的組合型基金,不易尋求著力點。
近年來,隨台灣人口快速老化,勞退新制、年金改革議題受到關注,退休養老問題逐一浮現。組合型基金標的是基金,不是直接投資股票或單一債券,因為可投資標的有別,風險相當分散。
投資理論中,風險分散對於提升報酬具重要影響,尤其對穩健與保守型投資人,組合型基金是不錯選擇,對積極型投資人,也可作為資產組合中的核心部位,換句話說,組合型基金非常適合作為退休理財規劃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