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y888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9-06-12 10:40

美中貿易戰危機 調查:43%企業被砍單、46%感受衝擊不輸金融海嘯

《商業周刊》針對美中貿易戰進行危機感大調查,取得117家企業回應,高達46%的企業認為,貿易戰衝擊跟2008年金融海嘯一樣嚴重或更嚴重,更有43%坦承訂單已遭縮減。此外,有三成企業表示,將展開撙節措施。
《商業周刊》以網路問卷、記者電話訪問完成117份調查,調查對象所屬產業包括電子業上游及下游廠商、傳統製迼業及服務業,其中50家為各該次產業營收規模前5名內的上市櫃公司,資本額規模在100億以上的有24家。
在訂單受衝擊的企業中,有39%企業表示,砍單幅度比起無貿易戰狀態下的預期訂單規模,減少1成至3成;有5%企業表示遭砍單五成以上,以中小企業為主。大調查中,有32%業者表示將靠精省成本度過難關,回答將撙節成本的企業中,有34%採取的方式為裁員或遇缺不補。
商周表示,受調查的企業中,台塑老董林健男分析三個危機因子,第一,美國可能會對價值3000億美元的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關稅;第二,美元若持續走強,新興市場貨幣貶值,將削弱市場消費力;第三,美國將戰場從中國擴大到歐、墨、印,都可能為下半年帶來更大不確定性。繼續推演下去,這場戰爭,比的不只是從中國分散生產地的速度,還包括長期的耐力戰,以及面對不可測風險時的營運韌性。
到底,台灣指標企業所面臨的衝擊有多大?商周深度訪談了鞋業、紡織、工具機、汽車零件、電子組裝、網通、電池業者等七大領域指標業者,他們有的抱團取暖,準備打造未來工廠,尋求升級轉型;有的認清「轉單利多可能是毒藥」,只接受值得長期經營的客戶、按步驟局部導入自動化方案;更有人大減資深幹部級人力,以騰出空間導入資通訊人才,加快升級為智慧製造的腳步。
他們在做的事情,與發現的事實,都說明一件事:這次貿易戰的格局,已不是遷廠就能解決,而是,供應鏈整體的成本、體質、邏輯都正在改變。所以,指標業者都在做一件更根本,但會決定未來二十年的事情:養成自己可以隨時移動的能力。
「這次是兩隻大象打架波及到你,當然比較嚴重!」準備選總統的鴻海掌門人郭台銘,在商周專訪中解釋他預言「比金融海嘯更大的海嘯」將來臨的理由。
「影響會是全面性的。」台塑董事長林健男認同郭的話,擔心美中若僵持下去,就會衝擊整體經濟。
秦榮華創立的「敏實集團」,是全球百大汽車零組件供應商裡,唯一進榜的台商企業。秦榮華表示,汽車業正在進行新一波重組,供應鏈重組,會造成大多數東西都沒有利潤。確實是已經可以宣布,現在進入系統性經濟危機的狀態了。
工具機,是所有工業製造的源頭設備,也是對景氣反應最敏感、最激烈的一個先行指標產業。營收規模名列台灣工具機前五大整機廠的台中精機董事長黃明和,在他眼中,中美貿易戰是比金融海嘯還嚴重的一大危機,黃明和說:「這時候別講成長,先講生存。」他在一場二十多位CEO的閉門聚會裡,直言他已精簡了一成人力,目標是假定「訂單掉一半,也要能活!」
成衣大廠聚陽實業是H&M、Gap與 GU 背後重要代工廠,全球超過二十座工廠,遍佈亞洲與非洲,其在中國的產能僅佔四%,被外界認為中美貿易戰下轉單的受益者。
然而,聚陽董事長周理平接受商周獨家專訪時,卻異常冷靜地說:「這可能不是好事」,成衣製造的毛利低,若不慎選接單,可能導致成本上升,利潤下滑。轉單效應可能瞬間由蜜糖變毒藥。
全球前三大家用寬頻網通設備供應商,中磊總經理王煒在法說會上分享自己的邏輯?他說,今年中磊決心不再受關稅影響,不再把營運曝露在不確定的風險中,「要追著川普的twitter追到什麼時候?」中磊努力變身為全球化的公司,讓自己拼命攀爬到制高點,凌駕在變數之上,確實是中磊現在面對貿易戰,想到的最佳解方。
商周指出,當世人看著貿易戰打打停停,快要資訊麻痺的時候,身處經濟最前線的企業家們,已在為「最壞的時刻」做準備。(更多精彩的訪談內容,請參考最新一期1648商周)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