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yz88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1-05-02 06:48
「拜登-鮑爾」組合 將扭轉「雷根-伏克爾」時代的政策思維
40年前,美國前總統雷根與時任聯準會主席(Fed)的伏克爾曾徹底重組美國經濟;時至今日,現任總統拜登與Fed主席鮑爾正試圖再創新猷 ,只不過方向恰恰相反。(延伸閱讀:【名家觀點】拜登上任100天的政績)
1980年代美國在「雷根-伏克爾組合」的大力推動體制改革下,經濟力量從政府轉移到市場,從勞工轉移到資本主;所強調的是效率,而非品質;著重於促進供給,而非需求。
當時是由貨幣政策負責控管經濟,財政政策退居二線;這套優先順序已是根深蒂固,至少迄今仍是如此。喬治城大學教授麥庫利指出,「當時經濟體系與公共政策的決定因素出現重大改變,而現在基本上也出現類似的情況」。
現在,隨著美國逐漸走出新冠肺炎疫情,拜登政府正在重新設定政府支出與租稅在經濟體系中的角色。最先是3月通過1.9兆美元的紓困計畫,之後推出2.25兆美元基礎建設計畫,現在又宣布1.8兆美元的社會安全網計畫。
拜登為籌措財源,於是向資本主們伸手,主張提高資本利得稅、企業稅及富人所得稅稅率。拜登為工會爭取權利,公開支持亞馬遜的倉儲員工組織工會。
彼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總裁鮑森表示,「從詹森總統以來,拜登比任何一位美國總統都更毫無顧忌地支持工會,支持(所得及財富)重分配,支持社會安全國家理念,及支持政府支出」。詹森曾於1960年代推行「大社會」計畫,擴大醫療照顧,並致力於消滅貧窮。
在此同時,Fed在鮑爾的領導下,也在進行體制改革。以往Fed聚焦於抑制通膨,這是「伏氏Fed」的基石。現在「鮑氏Fed」重視如何避免通縮,不要步上日本「失落數十年」的後塵。
因此Fed在貨幣政策上,不僅不設法抵銷、反而還在強化拜登的擴張性財政政策。Fed讓利率維持在接近於零,且隨著預算赤字擴大,Fed還買進數兆美元的公債。
鮑爾也大力支持拜登的諸多政策,包括讓勞工分享更大比例的經濟成長果實,讓非洲裔及其他種族的民眾也能享受到就業增加的好處。
在「拜登-鮑爾」體制下,可能造成經濟過熱及通膨急升的危險。羅格斯大學經濟史教授波多指出,「通膨風險的確正在上升,而Fed認為這是非常良性的發展」。他認為Fed太過配合政府的施政,在對抗通膨方面將喪失信譽。
「拜登-鮑爾」組合的新觀念
「拜登-鮑爾」組合與「雷根-伏克爾」組合在政策上極度不同,其實並不令人驚訝,因為帶動經濟的力量已經出現重大改變。在「雷根-伏克爾」主政時,二位數的通膨率是頭號大敵,於是伏克爾大幅拉高利率以壓低通膨,並導致嚴重的經濟衰退。
雷根也扮演要角,對工會強力出手,1981年將罷工的人員開除;因為當時隨生活成本自動加薪的制度,也導致工資與通膨形成上升漩渦。雷根並大力推動「供給面經濟學」,對資本主及家庭所得大舉減稅,富人受惠尤大,並鬆綁各項法規以提昇經濟效率。
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高級研究員葛瑞妮表示,「雷根經濟學的基本理念,在於資本、財貨與勞工的供給皆屬稀有。但現在的新觀念則是所有這些東西都是供給過剩」。
供給過剩持續壓低通膨與利率,抑制經濟成長,並造成貧富差距擴大。這種環境也讓政府有理由採取行動,以確保經濟不致因為需求不足而受創。
由於Fed已將利率降到接近於零,責任便落到財政政策上。幸好利率超低,讓政府舉債的利息成本超低,這正是財政部長葉倫一再強調的要點。
兩次變革的相似處
這兩次先後變革有一點相似之處,就是對之前的情況展開反動。在雷根主政之前,政府在經濟體系內扮演的角色愈來愈重,被認為是在壓抑企業及商業動能。在拜登當政之前,則是資本主義益發不受節制,使許多美國民眾享受不到經濟成長的好處;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更對較不富裕的民眾造成重大衝擊。
「雷根-伏克爾」發起的變革已延續數十年,壽命之長罕有可匹敵者。現在民主黨雖主政,但在國會中僅擁有微薄的優勢,因此專家認為拜登必須在政策上做出讓步。
但麥庫利卻認為,政治與經濟力量將把美國推向拜登所主張的方向。他表示,「早在疫情之前,所得與財富便已嚴重不均,這正是讓民主黨能夠重掌權力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