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yz88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1-05-23 08:00
應對通膨不只升息這一招 華府半導體政策指出新方向
通膨上升一定就會促成央行升息?這倒未必,因為美國華府雄心萬丈的半導體業計畫,點出了一種更合理的政策因應方式。(延伸閱讀:通膨問題浮上檯面 市場擔心Fed犯下嚴重錯誤)
美國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比一年前躍升4.2%,增幅為13年來最大,但全球債市還沒陷入恐慌,因為投資人知道,許多企業去年在新冠疫情衝擊之下,已調降產品價格,如今隨著經濟重啟,受到低基期效應的影響,一些年比數據的增幅將會出現很大。
而且,多數產品的價格都沒有太大變化。上月CPI的波動,主要是反映被封鎖措施和旅行限令影響的少數產品價格動變動,例如機票、餐廳餐點及大宗商品的價格。剔除波動性較大的食物和能源價格後,美國4月核心通膨率只有3%。
晶片短缺推動通膨率
在4月CPI數據中,有一項影響的通膨力道特別明顯:全球晶片短缺,部分原因是晶片荒正迫使車商減少新車產量,造成4月中古車價格月比躍漲10%,占整體CPI增幅的三分之一。
為了要讓二手車市降溫而升息,從而對其他市場造成壓力,這不合邏輯。相反地,拜登政府尋求藉由投資500億美元,提高國內的半導體製造能力,以解決晶片不足問題。雖然這項計畫需要時間,投入的資金也不足,卻有助說明對抗晶片荒所導致通膨的最佳方式,就是製造更多晶片。
升息並非當前可行選項
確切來說,升息實際上並非當前的可行選項,因為美國聯準會(Fed)官員已承諾,不會對通膨短暫升高有所反應。但關鍵問題在於,Fed未清楚定義「短暫」有多久。
舉例來說,過去幾十年來,CPI數據多被視為是不同產業「短暫」趨勢匯聚而成的結果:教育和醫療保健成本不斷攀漲,同時許多產品價格持續下跌。1970年代的情況則不同,當時原油供應面臨與以往不同的壓力,帶動通膨急升,推升所有成本。
目前重演1970年代情況的可能性不高,因為工會不再那麼強大,而且消費者出現通膨預期心裡的跡象也很少。人們不太可能會因為中古車價格太貴,而員工爭取大幅加薪。
然而,目前顯然有許多其他會推升通膨的因素正在發酵,包括財政刺激政策、勞動力短缺跡象和去全球化現象等。若是在更熱絡的經濟中,生產會更常碰上瓶頸,促使央行大幅升息。
的確,美國銀行(BofA)的基金經理人調查顯示,通膨憂率已取代新冠疫情,成為投資人擔心的主要「尾部風險」(即發生機率不高,但衝擊嚴重),因此投資人也調整資產組合,轉向黃金和估值較低的價值型股票,以對通膨避險。
資本支出可扮演一角
但在正統經濟觀念不斷改變的時代裡,央行出手的意願可能已低於過往,也更願意把CPI上揚解讀為短暫現象。Fed官員對產業政策所展現的認同,也可望成為緩解供給壓力的關鍵工具。
在過去,資本支出所扮演的角色一直被低估,例如,若1970年代的石油和天然氣探勘活動能夠激增,最終可能有助抑制通膨。同樣地,提高國內的木材產量,可能也能抑制當前的木材價格漲勢。
如此一來,即使通膨再度升溫,央行也不必大舉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