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vs. Agent:企業真正需要的是能「做事」的 AI Agent,而非單純聊天機器人
Carol Lee
更新於 2025/07/06發佈於 2025/07/0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分享段落
一、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現在滿街都是 AI:
- 「我們加了 AI 功能」
- 「這是 AI 應用」
- 「我們的產品內建 GPT-4」
但很多人其實沒弄清楚:
AI ≠ Agent。
尤其在企業缺工、缺人才、想提效的狀況下,如果你不清楚這個差異,就容易選錯工具、投錯資源,最後導致結果不如預期。
今天這篇文章就是希望講清楚:
- AI 是什麼?
- Agent 是什麼?
- 為什麼真正能幫你解決問題的,不是 AI,而是 Agent(甚至是 AI Agent)?
二、AI 是什麼?一句話定義:「大腦,但沒有手腳」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泛指模擬人類智慧的演算法。而今天我們談的 AI,幾乎都指大型語言模型(LLM),如 ChatGPT、Claude、Gemini 等。
它們擅長:
但你要它:
- 幫你寄 Email
- 開啟 ERP 系統查庫存
- 整理 Excel 並製成圖表
它做不到。因為它沒有手腳、沒有任務流程,也沒有和其他工具串接的能力。
想像一個超聰明的人,坐在沙發上能跟你對話,但沒辦法替你完成任何實際任務。
這就是沒有 Agent 的 AI。
三、什麼是 Agent?一句話定義:「能幫你做事的行動執行器」
Agent 是一種系統架構,具備以下流程:
接收任務 → 拆解步驟 → 調用工具 → 執行任務 → 回報結果
Agent 可以有 AI,也可以沒有 AI。
以下是幾個常見的例子:
- ChatGPT:有 AI,沒有 Agent。它能理解語意,但無法行動或調用系統資源。
- RPA(機器流程自動化):沒有 AI,但算是一種 Agent。可以按預設流程執行任務,但不具備語意理解能力。
- AutoGPT、LangChain Agent 等:有 AI,也有 Agent 架構。能理解指令、自主規劃、執行跨系統任務。
✅ 有 AI 又是 Agent 的系統,就是所謂的 "AI Agent" —— 能理解語意、規劃任務、完成工作。
四、為什麼企業真正需要的是「Agent」?
因為企業不是缺聊天機器人,而是缺
可以把事做完的人。- AI 模型 = 認知力(懂語意、會推理)
- Agent 架構 = 行動力(懂流程、會執行)
真正能產生績效的,是「任務完成」,而不是「回覆漂亮」。
尤其在企業缺工、流程繁瑣的背景下,如果 AI 無法調用內部系統與工具,無法完成任務,那它就是一個只能聊天的顧問,不是能上場的助理。
五、Agent 是生成式 AI 才有的概念嗎?不是!
早在生成式 AI 流行前,企業就有 Workflow、SOP、RPA 等自動化流程。這些都是一種「非 AI 的 Agent」:
- 能執行固定任務(如資料搬移、系統登入、排程匯出)
- 但無法理解語意、無法動態調整流程
也就是說,
Workflow Agent ≠ AI Agent。
以下是兩種 Agent 的比較:
【Workflow Agent】
- 驅動方式:基於規則與流程的固定架構
- 優勢:穩定、可控、可預期
- 限制:無法理解語意,缺乏彈性,容易卡關
【AI Agent】
- 驅動方式:大型語言模型 + 工具串接
- 優勢:高彈性、能處理模糊任務、可自我調整
- 限制:需要設計錯誤處理與安全控制機制
有了 AI,Agent 就從執行器進化成策略決策者 —— 能聽懂人話、能動態規劃、能跨系統執行。
六、你該記住的總結是:AI 是大腦,Agent 是行動。
沒有 Agent 的 AI,只是聊天機器;
沒有 AI 的 Agent,只是自動流程;
真正能提升生產力的,是「AI × Agent」的結合 —— 理解語意又能完成任務的行動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