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友望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25-07-09 07:36
始於童年的競爭很少有贏家--1
始於童年的競爭很少有贏家--1
一直以來,我們的習慣是崇尚競爭,猶如崇尚美德一樣;而且很多人認為競爭意識要從小培養,如同美德需要從小培養一樣。這實際上是一個認識誤區。這一誤區的出現有兩方面主要原因,一是過分高估了「競爭」的正面意義,二是沒明白童年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人生並非完全不需要競爭,我們不否認競爭給人們帶來的成就感,能推動社會進步。但競爭一定要守住兩個度,一個是心理程度,一個是年齡向度。前者說的是「適度」的競爭是好的,不要「失度」;後者說的是並非任何年齡的人都適宜參加競爭,老人和孩子的生活中就不該有競爭。因為他們是弱勢人群,體內能量本身就很少,競爭消耗能量,於老人來說會加速枯萎,於孩子來說會影響其正常成長。
老人競爭一直不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兒童競爭卻愈演愈烈。希望孩子未來有出息,能在社會競爭中勝出,這個目標本身沒錯,就像少年懷有理想從來沒有錯一樣。但如果認為孩子的競爭意識要從小培養,在孩子年幼時就推動他參與競爭,這就錯了。
童年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年齡段,有自己獨特的任務。小孩成長為一個成年人的正常過程,是一個由「小動物」向「人」進化的歷程,即「自然人」向「社會人」過度的歷史。初生嬰兒和一頭剛出生的小牛犢一樣無知,體力上比小牛犢更柔弱,從童年走向成年的時間也比小牛要長得多。
這是大自然的精心安排,它要為每一種有巨大潛能的生命,留出足夠的積蓄能量的時間。就像麥苗從小綠芽過度到麥穗碩壯必須需要時間和陽光雨露一樣,其間有較為漫長的歲月,以及嚴格的、不可愈越的順序。
童年的任務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內積累。一個人內在力量強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來才有可能處理好自己和世界的關係,在人生事務中獲得主動權——這才是培養競爭力的正常順序和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