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9 05:30

民眾對「數位保險」的接受程度,是影響市場一大關鍵。(資料照)
台灣擁有豐富的銷售保單經驗,也不欠缺保險實體通路,金管會近年來加速開放「數位保險公司」設立,希望可讓具有創新性商品在市場繼續生存下去,顯然是一大挑戰;其實以我國保險市場規模來看,只要做好市場區隔及定位,且能夠提供「有溫度」的保險服務,就不用擔心「數位保險」乏人問津或經營困境。
回顧過去,金管會原本是在2021年底拍板開放設立「純網路保險公司」(純網保),並在2022年8月至10月受理業者遞件,但遭到金管會緩議及駁回,也就是申設全軍覆沒;金管會之後修訂相關規定,也把名稱正式改為「數位保險」,並調降申設門檻,例如申設數位產險公司最低資本額為新台幣5億元、申設數位壽險公司門檻為10億元,等於大大降低設立難度。
當然,「純網保」與「數位保險」的時空環境並不相同,包括2022年當時出現「防疫保單風暴」,國內多家產險公司虧損嚴重,所幸台灣業者步步為營,後來安然度過。而成立「純網保」的構想,在金管會審慎評估後,2024年1月宣布暫不開放;隨著主管機關將「純網保」變身更名為「數位保險」,目前最快預計8月就可接受業者申設,未來保險市場將進入全新的局面。
台灣早就開放「網路投保」,這也不是一個全新技術,但隨著AI(人工智慧)結合科技廣泛被運用,數位保險公司的最大利基點,在於能否突破現有技術,盡可能去滿足民眾的金融保險需求。換言之,「數位保險」的挑戰才剛開始,除了舊有傳統的競爭對手,憑藉原有優勢固守市場大餅外,新的團隊業者更是來勢洶洶,另民眾對「數位保險」的接受程度,更是影響市場一大關鍵。(王孟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