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9 10:41

川普公布台灣「對等關稅」為20%,經濟部指出,須在20%之外再加上該貨品原有稅率,但總統賴清德日前表示這僅「暫時稅率」。(歐新資料照)
林浥樺/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公布台灣「對等關稅」稅率調整為20%,經濟部指出,須在20%之外再加上該貨品原有稅率,實際稅率可能超過20%,但總統賴清德日前表示這僅為「暫時稅率」,不過《紐約時報》對此分析,台灣面臨比鄰國更高的美國關稅,並受到貨幣升值的擠壓外,目前貿易協定未達成,又有政治不確定性的壓力。
《紐約時報》報導,川普今年4月2日宣布全球對等關稅名單時,台灣似乎處於有利的談判地位,而且台灣經濟的核心企業台積電(2330),數週前宣布將斥資1000億美元(約新台幣2.9兆元),擴大亞利桑那廠的業務。
但川普在列新的關稅稅率清單後,特別提到了台灣,並讚揚了台積電的投資,甚至聲稱台積電將投資「3000億美元」(約新台幣8.9兆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工廠之一。對此台積電回應,「目前美國投資計畫就是已宣布的1650億美元(約新台幣4.9兆元)」。
後來川普又改稱台積電將投資「2000億美元」(約新台幣5.9兆元),又向全球宣布,擬對半導體課100%關稅,但有承諾在美設廠或正在美國設廠的企業將免徵進口關稅,這意味台積電幾乎確定被納入豁免名單。
但報導表示,這還不足以幫助台灣與華盛頓達成貿易協議,並保護其經濟免受川普其他懲罰性關稅的影響。近日生效的20%關稅,加劇賴清德面臨的政治和經濟壓力。
又加上今年新台幣兌美元大幅升值,報導直言,這對嚴重依賴出口的台灣來說,無疑是個阻礙。
此外,台灣目前關稅協議尚未談妥,但鄰國日本、南韓的稅率都略低於台灣,這恐進一步削弱台灣出口競爭力。報導指出,一些企業家和分析專家認為,川普正在尋求台灣企業,承諾在美國增加投資,類似日本承諾的5500億美元(約新台幣16兆元),以及南韓承諾的3500億美元(約新台幣10兆元)一樣。
8月1日,賴清德在「對等關稅階段性成果記者會」上,表示這次美方有議題設定,台灣也有自己主張,加上台美主要逆差來自於半導體、ICT產業跟電子零組件產業,美國希望就這部分,在最後階段一起納入談判,因此最後將232併在和對等關稅一起談判,最終目標盼創造台美雙方長期利益,讓台灣ICT產業不至造成衝擊。
賴清德總統也強調,台灣在談判過程中是秉持4個原則,也就是要保護國家利益、保護產業利益、保護糧食安全、也要保護國人健康。
並說明,美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市場,對台灣還有許多國家而言,都非常重要,台灣的對外貿易有24.3%產品是銷往美國,特別是半導體、通訊產業跟電子零組件產業,因此美國對台灣的經貿發展非常重要,這也是台灣積極和美國談判,希望一方面解決平衡台美貿易逆差問題,另一方面能夠創造互利互補的原因。
《紐約時報》指出,台灣經濟依賴出口,美國是其最大買家,而作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關鍵節點,台灣主要出口產品是電腦晶片及其所含的電子元件。
但同時,台灣也是金屬工具和不鏽鋼板的主要出口地,也是螺絲和螺栓等金屬扣件的全球第3大產地,這些大部分銷往美國,因此這些製造商,勢必是受到美國對台徵收20%關稅衝擊的首要族群。
報導指出,關稅、新台幣升值、政治不確定性等衝擊,這種不確定性讓一些公司擔心如何度過接下來的處境,台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就呼籲,希望政府能持續跟美國做溝通協商,盼能降低台灣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