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9 18:01

中國7月PPI跌幅高於預期。(法新社)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路透報導,中國7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降幅高於預期,為連續第34個月下跌,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持平,顯示疲軟的內需與持續的貿易不確定性,衝擊中國消費者與企業信心。
中國國家統計局9日公佈,7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年減3.6%,高於預期的下跌3.3%,與6月持平,同為近兩年新低紀錄,月減0.2%,較6月的0.4%降幅縮小。
彭博指出,越演越烈的價格戰加劇中國的通縮壓力,促使中國政府出手禁止企業的割喉競爭,該競爭已侵蝕企業利潤,導致降薪、裁員。而出廠價格持續下滑,顯示抑制價格戰的努力尚未收效。
中國最高領導高層在上月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上,矢言加強關鍵產業的生產過剩管理,然而在消費需求仍疲軟下,經濟復甦面臨挑戰,衡量經濟體中所有商品與服務價格的廣泛指標GDP平減指數已連續九季下滑,為數十年來最長跌勢。
彭博經濟學家朱懌(Eric Zhu)說,中國經濟擺脫通縮壓力還有一段長路要走,決策者意識到「整治無序競爭」是解決通縮根源的關鍵,但需要推出更多相關措施。
中國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執行總監馮琳認為,PPI由負轉正的難度很大,在美國關稅衝擊下,中國出口面臨下滑困境,將對中國工業品價格帶來新一波壓力。
中國官方數據顯示,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持平,從6月的年增0.1%下滑,月增0.4%,從6月的月減0.1%上升。排除食品與燃料價格的核心通膨年增0.8%,創17個月最高。食品價格年減1.6%,較前一月年減0.3%加劇下跌。
保銀資產管理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說,「房地產部門仍不穩定,經濟更多是由外部需求,而非內需支撐,勞動市場仍然疲軟」。
財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也認為,受「兩新」(大規模設備更新與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效果邊際效應遞減,以及美國關稅衝擊等影響,今年將維持低通膨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