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隆 發達集團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5-05-10 13:07

ICT產業烽煙四起 台灣,準備好了嗎?

2015年05月10日 資策會MIC資深產業顧問沈舉三
http://img.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5-05-10/656/a09a00_p_01_02.jpg
在移動世界大會上,消費者正用行動裝置檢查各項居家設備,顯見物聯網已成為現代科技的兵家必爭之地。圖/美聯社
http://img.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5-05-10/clipping/656/a09a00_t_01_03.jpg
近年全球相關資通訊產業重大事件
每到歲末年初,一般科技類媒體總喜歡推出「年度十大○○」或「年度○○風」之類口號式的議題報導以迎合普羅大眾對快速、熱門的資訊需求;然而這些議題影響有些是短期或局部、有些卻是長久而深遠,每年都來吹一次○○風,究竟能察覺出多少變化和影響、對台灣產業發展究竟能有多少啟發?
MIC產業研究團隊針對近期全球資通訊產業發生之重大影響事件進行回顧,著重在產業長期發展及對政策、經濟、社會公益等層面影響較深遠者優先。
MIC產業研究團所羅列之重大事件與坊間媒體或其他研究機構略有差異,主要係排除短期性、熱門的議題,如雲端、大數據、穿戴裝置、3D列印等;MIC並非認為上述議題不重要,而是在台灣ICT產業長遠發展觀點下,有些更重要而被忽略的事件應該被注意及提醒。
整體來說,表列八大事件可以概分為三個類型:1~3為「整體經濟競爭」議題、4~6為「新舊/虛實產業整合」議題、7~8為「政策帶動新商機」議題。每一類議題都有不同的肇因和角度,相對於台灣整體產業的衝擊影響也不盡相同。
整體經濟競爭議題
第一個類型「整體經濟競爭」議題其來已久,MIC從研究資通訊產業鏈的競合角度早已呼籲各方應及早調整因應。觀察近年在中國大陸以及東南亞地區不斷遞增的新興投資,短短數年內必定會有可觀的成果,其後續效益將會把現行的差距拉得更遠。
更有甚者,MIC近年參與政府WTO/ITA多邊協商以及兩岸相關談判過程中發現,競爭對手不論美歐或是中國大陸,在宏觀戰略布局或細微戰術上的運用都不斷進步,台灣不應只看「爭取降低關稅」的短期利益,應該致力參與高規格的區域經濟談判(如TPP),以期自力提升產業結構,從科技及產品品質的角度突破:東西比人家好的話,幾%的關稅將不會是問題,否則再便宜也是無用。問題是我們的產業準備好了嗎?
新舊/虛實產業整合議題
第二類型是「新舊/虛實產業整合」議題,除了也有產業結構調整的壓力之外,更困難的是其中有許多「過去從來沒有的東西」;新舊產業的界線模糊、實體與虛擬運作的差異,對長期以硬體製造生產思維的台灣ICT產業而言極為辛苦。台灣過去所自豪的彈性靈活多半是在國際大廠設定的遊戲規則下,努力在製造組裝及產銷運籌上不斷精進的成果,一旦遊戲規則打破,過去疏於創新與創意培養的台灣產業馬上就面臨了艱鉅的挑戰。
不管喜不喜歡,虛擬經濟/電子商務已經來到門前,甚至已經穿牆越戶、生活中無所不在。行動商務、電子支付、交易安全、數位匯流…都已不是技術名詞,而是生活中與切身利益極度有關的議題,相較於電子商務的規模、速度和影響力;那些還在斤斤計較技術世代、尺寸規格、良率、出貨量、庫存、毛利率的製造殺戮戰場,或許應該留給有能力打世界盃的台灣領導廠商們去煩心;其他的台灣廠商或許該專注在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上面。
政策帶動新商機議題
第三類型「政策帶動新商機」議題,顧名思義則是充滿新機會的領域,不論是4G相關技術在智慧城市/智慧家庭中的應用或是目前當紅的物聯網商機等,近年世界主要國家政府及重點IT大廠無不卯足全力在推動,乍看起來雨露均霑、商機無限,但深入瞭解發現有二項潛在危機值得台灣產業注意及思考:一是物聯網的產業供應鏈與資訊電子產業有很大的不同,後者已整合到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況,而前者物聯網產業供應鏈仍存有相當大的「空間」,但是其間的成功關鍵因素卻有很大的不同:資訊電子產業有如在平原地區的傳統大軍團作戰,武器與戰術清楚(就是Wintel和OEM);然而物聯網產業的供應鏈競爭卻是如叢林巷戰一般,地形地貌、武器及戰術都不盡相同。其次,台灣產業過去向來以全球資訊電子的武器彈藥供應者自居,以台灣廠商熟悉的出貨模式而言,從數百萬顆(KK)變成十萬顆(數百K)出貨,產品/模組/元件種類規格既多且雜、還都要量身訂做,沒有所謂的「標準品」,客戶/應用眾多且分散,這些都並非大部分台灣ICT業者所擅長。
此外,物聯網的市場商機中還有一項極重要的戰略就是「打群架」;它是以「生態系統」的方式在運作而且越靠近價值鏈末端獲利越高,嚴肅且核心的問題是:台灣廠商如何結合起來儘快加入合適的生態體系、不再淪為外圍的「打工仔」? 這絕不是一句「OO宣布進軍物聯網」就能解決的問題。
最後,台灣也需要從「生產製造」以外的觀點來看物聯網商機,思考如何利用物聯網來發展新事業、開發新產品以及提供新服務,特別是能夠應用到對岸甚至東南亞等龐大的潛在市場,或許台灣未來便可以創造不少令人驚豔的新創企業出來。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