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隆 發達集團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5-08-11 08:16

國際經濟呈現「便宜」與「衰退」的失衡現象

2015年08月11日 04:10 主筆室
近期以來美國、日本、德國股市維持高檔不墜,新興市場股價卻一路向下探底。從2009年至今,摩根士丹利已開發國家股價指數(MSCI Developed Markets)累計上漲50%,但是新興市場股價指數卻反向下跌10%,如果用本益比來比較,新興市場的平均本益比,相對於已開發國家股市的本益比,呈現高達31%的折價,是2006年以來最大的折價差異,新興市場股價「便宜」了嗎?
去年十一月十日,中國證監會與香港證監會共同宣布「滬港通」的政策試點,四天之後大陸完成QFII、RQFII稅務政策,十七日正式開通,經過五個月的磨合,滬港通的政策威力在今年四月爆發。今年4月18日,105億元的港股通使用額度首度在一天之內用鑿,當時香港的多位知名證券分析師與股評都說:「H股相較於大陸的A股,平均有高達25%的折價,如此便宜的折價,在滬港通的資金流動下,看好香港 H股的上漲空間是必然的。」
高達25%的套利空間,讓香港國企股看來極為「便宜」;還有,MSCI中國指數目前的股價淨值比,只有1.4倍,與全球股市的平均股價淨值比2.1倍相較,有高達33%的折價,也是2003年SARS至今、長達12年來最大的折價幅度。香港的H股,是否也是必然獲利的「便宜」投資標的呢?
台灣股市最近一個月賣壓沉重,漢微科技股價從5月28日的高點2,585元,在短短十個禮拜的交易之內,崩跌至1,040元,堪稱瞬間崩跌60%;在台灣晶粒市佔率高達八成、全球兩成的晶電,每股淨值約54元,但是股價也與漢微科同步從五月底崩跌,到了八月初一度跌至每股25元,股價淨值比只剩下50%。台股有越來越多低本益比、股價淨值比低於100%的公司,這些是不是「便宜」的投資標的呢?
彭博資訊最近也不斷關注新興市場貨幣貶值。彭博所編製的新興市場匯率指數,已經跌至2000年以來的新低點,巴西等南美洲貨幣、俄羅斯等產油國貨幣以及東南亞的印尼盾與馬幣,都持續貶值,整體新興市場匯率指數還沒有止跌的跡象。彭博比較17個主要新興市場的貨幣全數都是貶值的,2012年至今最強勢的就是人民幣、新台幣與韓元,累計貶值幅度低於10%,而俄羅斯盧布腰斬,巴西里爾跌40%,土耳其里拉貶36%,匈牙利弗林特也跌了將近30%。貶值的匯率、加上折價越來越大的股市,代表新興國家的資產已經越來越「便宜」了。
然而,在資金無國界的21世紀,至少是從金融海嘯即將屆滿七年的這段期間,「便宜」似乎無法吸引新的投資或資金流入。滬港通在今年上半年曾經被媒體大肆報導,認為以香港國企股相較於大陸深滬股高達25%的折價,以及資金流動的閘門大開之後,台灣資金勢必被大量吸入香港,遭到邊緣化。
的確,台灣股市從今年四月至今並沒有表現,成交量也逐漸萎縮,但是香港卻也沒有展現滬港通的威力,MSCI中國指數從四月底至今下跌幅度超過20%,列名今年主要股價指數中,跌幅最深的前三名。而且,縱使滬港通敲鑼打鼓,資金門戶洞開,大陸又持續祭出調降存款準備率等重大貨幣寬鬆政策,但是流入港股的資金卻只有涓涓細流。今年四月,滬港通淨流入香港達到80億美元,但是從四月至今的三個月,累計淨流入竟然未達10億美元。港股折價幅度仍然維持25%,預期中的「當然買盤」,至今尚未現身。
新興市場股匯雙跌,低接買盤所以一直遲遲沒有出現,跟全球的需求下滑有關。雖然美國跟歐洲的景氣逐漸復甦,但是整體需求並沒有顯著的增長,反而是十五年來創造大宗物資價格不斷上漲的新興市場國家自身,特別是以大陸為主的需求,在今年出現了顯著的下跌,加上石油價格腰斬,造成所有以出口為主的經濟體,都出現重大的出口衰退警訊。
台灣今年出口連續六個月下滑,剛剛公布的七月份出口值竟然大跌11.9%,是金融海嘯以來最糟糕的表現,其他亞洲國家如日本下跌7.7%、大陸下跌8.8%,韓國衰退4.9%,新加坡也出現13.1%的出口衰退,至於巴西、委內瑞拉、俄羅斯等原物料出口國,衰退幅度更是怵目驚心。
這種全面的出口重挫無疑是史上罕見的現象,所帶來通貨緊縮壓力可說是無比沉重。更重要的是,早已債台高築的新興市場國家的財政,因為出口大宗物資的價格不斷崩跌,造成政府與國營企業收入重挫,越來越多的新興市場國家浮現希臘式的財政危機,最近爆發的波多黎各債務危機,恐怕只是先聲而已。
歐美日等大國量化寬鬆政策,釋放的資金都躲在避風港內,而需錢孔急的新興市場國家,反而因為歐美股匯市的強勢,讓已經緊迫的國內資金加速逃往歐美大國,全球因此陷入「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惡性循環。「便宜」與「衰退」畫上等號,這種國際經濟的失衡,恐怕才是我們最大的挑戰。(工商時報)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