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隆 發達集團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5-08-25 07:45

莫非要進入「大蕭條」了?

鉅亨網總主筆 邱志昌博士2015-08-2507:08
壹、前言
本文研究結果認為,股價是為未來經濟情勢領先指標。目前全球經濟問題,是主權債務危機、通貨緊縮、及有效需求全面衰退。目前股價就已在訴說此一情境,如果股價還會再跌,則隱含是經濟大衰退、甚至是進入蕭條。本文初步主觀認為,全球景氣調整期可能拉長,但還沒有進入大蕭條的機會。
http://imgcache.cnyes.com/cnews/20150824/201508241640056360726.jpg
(圖:美國密西根消費者信心指數與台灣景氣信號,鉅亨網指標)
一般投資人對股市進行判斷時,大多以總體經濟訊息、對股市所產生之多空影響為依歸。但其實總體經濟發展,只是一種粗略的Macro概念。在眾多總體經濟數據或指標中,可以成為引領股市先行者不多,如採購經理人指數(以下皆稱:PMI)、消費者信心指數、或是景氣對策信號、景氣領先指標等。當然這些指標在股市或債券等有價證券投資判斷中,多有它們可用之處。而另外一方面,財務理論則是以微觀的Micro概念,投資者透過財務理論,對有價證券的市場價格變動結構,獲得到比Macro還要多的訊息。財務理論所透視到的訊息,較接近與深入實際市場內容;已經發生的經濟現象、或已經被預期的可能經濟變化,多會隱含在當下的股價中。財務理論的根本基礎也是來自於經濟學,使用財務理論對市場進行結構性研究,可掌握到的是未來情勢變遷,所反應出來的價格變動結果。如果還要對未來進行投資,則在總體經濟面向觀察,就必需排除目前已知的(Known)部份,而繼續延續未知(Unknown)但已經在演變的部份,去預測與做出該有的投資策略。
貳、總體經濟指標是金融宏觀面、透過財務理論才可以見到微觀!
如景氣對策信號,它是由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代中,美國總統羅斯福為降低美國高失業率。因此以凱因斯學派財政政策,推動國家公共建設。而政府與白宮執政團隊,為拿捏政策執行時機;因此以各種經濟數據時間序列,建立對景氣預警制度。當景氣對策信號出現不佳信號時,政府財經政策就必需趨於積極與寬鬆。而當經濟景氣熱絡後,可能會出現通貨膨脹風險時,就必需以壓抑景氣政策使景氣降溫。這一套景氣對策信號制度,後來被引用於日本與歐洲;也被台灣政府長期引用。運用這套對策信號,並不是如市場投資人所言,政府作多、或做空。其實它是一種對抗景氣循環(Anti Cycle)觀念,也就是在提醒政府,必需要以與景氣逆向政策或措施;當然也同樣在提醒廠商與金融投資者,景氣是否過冷或過熱、金融資產價格是否過度低或高估。
本文以此進行深入研究首先就已發現,圖的意義與投資者判斷會有時間落差(Time Lag)問題。因為目前所見已經是為圖之全貌,而又以全貌之圖型,在對過去該有的投資策略進行詮釋。
當然在重要時間點時、也就是有關股票、或是有價證券買賣操作時間點當下,這兩種指標曲線,當時卻多還是存在不明確發展。要以這樣的時間落差去處理投資買賣操作,可能要有一個最基本概念,就是當時的股價指數、或是有價證券價格是在高檔區、還是在低檔區。高或低檔是一種相對於過去的觀念,在每一個時刻要做這樣辨別並不困難。只是投資者是否有行動的膽識?在相對高或低檔區判斷明確後,接下來就是膽識與穩健程度問題。如果投資者已經判斷出,2015年2月是台灣景氣的高峰期,則賣股的策略應該是漸進式的,不該是大進大出。但這種模式並非是一般投資者行為模式,因為股價短期變動價差非常顯著;因此只會有少數投資者,不會對在2月賣出的股票,在4或5月又把它買回來。這也說明對高或低檔的確認、要非常清楚,不能有模糊或似是而非的空間。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