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han隆 發達集團總裁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5-08-26 07:26
趨勢觀察/微型跨國企業 改變全球商業風貌
2015-08-26經濟日報 芮思博(Raj Subramaniam)
利用全球各地的知識、技術及勞工,24小時不停歇,與世界各地做生意,所產生的影響跨越不同產業與地界限…
「在現今這個時代,除非業務能拓展至全球,否則就不值得開始。」維珍集團創辦人李察布蘭森爵士(Sir Richard Brandon)這麼說。
2003年初,一位名叫Janus Friis的丹麥人和另一位名叫Niklas Zennström的瑞典人研發出一款軟體應用程式,並在三位愛沙尼亞軟體開發人員的協助下成立一家公司。儘管規模很小且名不見經傳,一家全新的跨國企業就此誕生。他們開始著手註冊網域名稱,並準備在該年年底推出應用程式Beta的測試版。
高速網路 創造新模式
轉眼到了2011年,這家公司被微軟以85億美元的天價收購。這款名為Skype的應用程式也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其實當我正在撰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口袋中的智慧手機裡就裝有這款應用程式,相信很多讀者也是一樣。
這就是「微型跨國企業」(micro-multinational)的最早期樣式:在這些自力更生的小公司當中,有的在一開始時已經有國際業務,有的則是利用線上商務平台,並乘著全球經濟日益開放的趨勢,逐漸打入國際市場。
微型跨國企業之所以能夠崛起,是因為到了21世紀,不只是大企業才能進軍全球市場,業者只要有行動裝置、貨運平台和好的創業點子就能辦到。有些在15年前連大公司都難以獲得的創新通訊及電腦技術,現在即便是規模最小的企業都能取得,且成本極低甚至是免費。
這代表著一個重大的變革, Google首席經濟師Hal Varian認為這將影響21世紀初全球經濟及文化的遊戲格局。我相信這種說法一點都不誇張。藉由結合虛擬網路(高速網路、行動通訊及其他數位科技)及實體網路(運輸系統及物流平台),微型跨國企業也可能在一夜之間反轉產業運作模式。
微型跨國企業將定義我們的時代,就如20世紀末大型跨國企業定義了全球商業一樣。
就定義上來說,微型跨國企業都屬於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在全球經濟當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它們占全球企業數目大概90%,占全球雇主數目達超過99%,並提供全球逾50%就業機會。
資源技術 跨時區共享
它們享有跟其他中小企業一樣的優勢,例如是可快速回應市場變化的靈敏度、合力創新的基因,而且沒有大機構常見的制度慣性問題。如觀察所料,微型與中小型企業代表具相當規模的契機。早於2012年,麥肯錫(McKinsey)就預測在2010年至2015年期間,只要迎合新興市場中小企業的發展,銀行準備金有望能達到每年20%的增長。
雖然微型跨國企業是中小企業的一部分,但在整體上與中小企業還是有所區別。相比那些只在單一市場營運的中小企業,微型跨國企業擁有前者沒有的優勢,例如是利用全球各地不同的知識、技術及勞工成本的能力,還可以24小時不停歇,跨越多個時區,與世界各地做生意。微型跨國企業在本質上已具備小公司的傳統優勢,另一項優勢就是能在全球多個市場營運並行銷產品及服務的能力。
跨境商務 營銷零時差
中國市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互聯網及相關科技正帶動大批中國中小企業轉型成為微型跨國企業,這些企業善用阿里巴巴或環球資源(Global Sources)等線上市集,又或是外國平台,把產品銷售給海外顧客。中國每年的跨境電子商務進出口量可望在未來五年內增加十倍,跨境電商是龐大契機這個說法絕不為過。
當然,微型跨國企業跟其他企業一樣,也受制於相同的商業現實條件。有些公司會倒閉,或者被收購。它們很多都不會是「下一個Skype」,反而會像是Vast.com。
這家公司專為有意買房子的人士提供大數據解決方案,目前在兩大洲共四個國家及五個時區僱用共25名員工。該公司的管理層均在舊金山,技術長則在多明尼加共和國,而研發團隊則在貝爾格萊德。該公司的執行長就曾說:「我們公司的發展模式,即使在短短兩年前都讓人難以想像。」
再看看位於亞歷桑納州的Local Motors,它是一家與眾不同的汽車公司,沒有設計團隊,也鮮少進行內部研發,只有一個擁有12,000名自由設計師的線上網絡。
物流平台 幕後大英雄
這些設計師分別來自全球121個國家,合力設計未來風格的車款。有別於大部分車廠,這家公司沒有大型製造設施或氣派的全球總部,而是利用一套微型工廠(micro-factory)網絡來生產車輛。到目前為止,公司已設計並製造50款越野車,並計劃在未來新增1,500個款式。這種商業模式因經常開支較低而大獲成功——整家公司只僱用了15名全職員工。
微型跨國企業將改變全球商業風貌,影響將跨越不同產業及地理界限。在微型跨國企業成功的背後,物流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這些企業提供支援,除了快速可靠的物流服務之外,還能為它們提供貿易法規及供應鏈管理相關的專業知識。畢竟,推動跨境貿易就是推動微型跨國企業的利益,從而也能助長國家經濟發展。當這一切都能實現的時候,微型跨國企業、它們的員工、顧客及社區都能受益。
(作者是聯邦快遞集團市場及傳訊執行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