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han隆 發達集團總裁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5-08-29 08:34
劉宗聖專欄-高股息投資思維當道
2015年08月29日 元大投信總經理劉宗聖
台股近期頻頻讓人捏把冷汗,先前失守10年線,又遇到本周黑色星期一的大跌,原本以為歐美股重挫將再度重創台股,恐將直探20年線保衛戰,幸好近幾天台股連續性反彈,化解向下探底的疑慮。
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恐不到2%,加上外資可能調節的賣壓,台股可說是內外相煎,近期走勢有其令人擔憂的地方。但如果長時間觀察可以發覺,台股到達10年線的位置時,若以ETF作為投資工具,台灣50ETF(0050)想必是最具代表性,但現在若以大的結構面來看,會更加認為高股息的投資策略儼然到來。
因為現在投資人落袋為安的思維當道,與其被行情翻騰覆雨衝擊,不如先落袋為安,這段期間從投資者偏好習慣的改變,反映出2個比較大的現實和事實。從現實面來看,10年前台股最蓬勃的那群主力投資人,隨著歲月和時間,現多已50~60歲,來到一個希望穩定、安定的年紀,不可能再期待他們每天在市場殺進殺出。而目前法律監管和產業結構也越來越制度化和健全化,台股發展是樂見成熟,講得更確切,就是台股已發展到趨向於穩定均衡。
至於事實面,對於機構法人來說,現在落袋為安這檔事比翻騰覆雨,更是當務之急,如果說要進行大量避險,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需要大量邊際的成本,但如果你在每天追逐市場的漲跌之間,尋找到一個穩健進步之道的話,Smart Beta(智慧貝他投資策略)策略就是將波動度先降低,進而有效地控制,以追尋高股息的投資策略,意即先求不傷身體,再求療效,如果能先有股息收入,再來控制下檔風險,最後當經濟或股市的情況轉好,再爭取上檔空間,否則就會抓龜走鱉,就是既期待有上檔空間,但最後面對的卻都是下跌的結果。倘若在追求上檔的同時,又擔心下跌,做了很多無謂的避險,做了很多無謂的策略,可能也不易萃取出上漲的報酬,這樣會讓資金的負擔更大,進而讓成本更高,所以這種Smart Beta,現在不只在是台灣,也已是全球機構法人重要的投資取向。
目前台股結構已進行調整,一方面在等待落底,尋求反彈的同時,建議投資人應該進行投資標的、投資思維的調整。以台灣高股息ETF為例,規模從之前的不到30億元,已倍增至目前的70億元,且該ETF設有配息機制,股息殖利率約當4~5%,近期台股大跌,高股息ETF股息殖利率也跟著上升,顯見當行情出現震盪,高股息標的就會得到市場青睞。
台灣高股息ETF是追蹤台灣高股息指數的表現,指數成分股是從台灣50指數及台灣中型100指數的150檔成分股中,選取未來1年現金股息殖利率最高的30檔個股,近日高股息ETF單日成交量創下上市以來新高,也代表布局高股息ETF的投資人,在意的多不是偏高的資本利得,而是對一籃子成分股高股息的期待。(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