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14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4-09-20 15:23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公元一七二一年,朱一貴之亂,威脅到高屏客家六人聚落的生存時,各地士紳義勇集合於內埔媽祖廟聚議,成立六隊﹝堆﹞鄉團;中堆﹝竹田鄉﹞、先鋒隊﹝萬巒﹞、後堆﹝內埔鄉﹞、前堆﹝麟洛、長治﹞、左堆﹝佳冬、新埤﹞、右堆﹝美濃、高樹﹞、保衛家鄉,抵禦外侮。這一次的團結衛鄉,凱旋而歸。由於平亂有功,獲清廷救建忠義亭,以後即成了以忠義亭(祠)為精神堡壘的高屏兩縣客家村庄的總稱。目前六堆鄉鎮橫跨高雄、屏東兩縣,在清朝時代皆隸屬鳳山縣,日據時期也同屬阿猴廳或高雄州,光復後美濃改隸高雄縣外,餘則隸屬屏東縣,所以六堆鄉土非行政區域,而是同一族系之精神的結合體。
客家菜傳統特色--鹹、香、肥
這是生活環境造成的,客家人拓墾的地方多是貧瘠荒涼的地區,為了生存,只有克勤克儉,堅忍奮鬥。因為生活不容易,常常看不見油水,而體力勞動需要的熱量特別多,所以需要吃「肥」的東西。因為辛苦的勞力工作,會流很多的汗,需要大量鹽份補充,所以客家人特別需要「鹹」的食物。客家人喜歡吃「香」的東西,是因為香的東西耐飽。
風鼓車(也稱風車或風箱):為一木製篩除稻穀雜質之農具,左上方為一狀似漏斗之物,下方為一斜形似抽屜之物,右方則為一圓形風鼓箱;從田裡收割經過曬乾後的稻穀,經由上方漏斗放入,再經搖動風鼓箱,莖、葉、蟲、塵土等細小雜物就會從左邊出口排出,留下精實的稻穀,會從斜形抽屜落出。
內埔天后宮:位於屏東縣內埔鄉內埔村廣濟路及光明路交叉口邊上,後倚龍頸溪,左接昌黎祠。於嘉慶八年(1803年),由鍾麟江倡議,六堆粵民集資興建,完成於嘉慶十年(1805年),歷時二年餘。天后宮興建後,歷五次修建。內埔天后宮不僅為六堆人士信奉媽祖(主祀神為紅面媽祖)之所,亦為當年六堆組織商議軍計的主要場所。同時天后宮在文化、藝術、建築方面也極具歷史價值,值得我們參觀及仔細品嚐。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傘架聚落建築區是美濃傘:六堆客家文化園區位在屏東縣內埔鄉建興村,佔地廣大,由台糖提供20公傾的土地,園區內分好幾個區域,有演藝廳、多媒體展示館、開基伯公、傘架聚落建築區、田園區、生態區、木棧道、自然草園區、菸樓、水頭廣場等,其中有多項工程還在持續進行中。我們剛抵達園區,映入眼簾的是一大頂「斗笠」,越往前走斗笠愈多頂,心裡想著客家人為何以斗笠為主體?但我們覺得很特別拍了多張照片,直到進入演藝廳,遇到熱心的志工才解開「斗笠之謎」,原來是美濃傘架,傘下規劃客家產業與文化聚落作為營運主軸,而為減少傘下活動耗能,傘架建築除結合節能設置太陽能光電板,提供傘架聚落建築區內的部分電力,以達到節能減碳的效果,目前傘架聚落建築區尚未完工,遊客止步。
百年物語-六堆客家老聚落開莊伯公展示: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演藝廳入口處可看到打傘嬉戲和六堆文化地圖,可讓遊客先認識六堆客家的分布地帶,進入參觀櫥窗展示客家手工藝品,廳內設備新穎、寬敞舒適,華麗座椅令人不想起來走動,當天有藍染絲巾展示,裡面提供紀念圖章共遊客蓋印,二樓多媒體展示館正在展示「百年物語-六堆客家老聚落開莊伯公」,我看機會難得又怕過目即忘趕緊拍照存證,志工表示網站都有隨時可查因而作罷。
客家聚落空照圖可深入了解六堆聚落位置:志工強力推薦我們看「客家聚落空照圖」,為2007年福爾摩沙衛星空照題為底,透過聚落在空間上的與地理資訊系統給予定位,從地圖可解讀出六堆客家聚落空間成狹長狀分佈,試著走上上面找尋自己居住的庄頭,雖然我不是客家人,志工卻將每一位訪客當成自家人,不厭其煩的熱誠解說指引,我被客家的精神感動,也試著在衛星地圖尋找六堆的聚落,經過實際走一趟收穫更多。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可體驗客家文化藝術: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設計師是美濃人,整個建築設計很有客家農村特色,雖然有些景物不能複製,但整體設計可以令人感受到一股濃濃的客家味,尤其是戶外景觀更是美不勝收,到處種植茂密的花草樹木,以「生態池」的水生植物多樣化,景色讓人心曠神怡,附近「木棧道」由竹子叢所圍繞搭砌的竹棚,可共遊客歇腳休息、賞景,遊客也可觀賞到最具代表性的「客家菸樓」,菸樓旁的「田園區」已種植菸草幼苗,未來將規劃農耕體驗活動,同時不定期的舉辦各種客家文化體驗營,雖然尚未完工,但可先睹為快,未來全部完工後更是人文藝術、知性、休憩、娛樂的最佳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