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地 發達集團董事長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0-01-20 04:58

中高齡學外語,做對大腦最好的事:

擔心年紀大、記性差,對學外語卻步? 愈來愈多科學研究證實,中高齡學外語不僅能活化心智,讓大腦靈光,學習效果甚至比年輕時更好。
60多歲的Frank站在講台以流利英語朗誦親手寫給女兒的婚禮致詞,情真意摯,在場所有親友都驚呆了。
Frank年輕時從商,工作忙碌、沒時間陪小孩,如今孩子成年後旅居海外,他學英語是為了探望兒女時能獨立上街買東西,而且能在女兒結婚的重要時刻,獻上身為人父最大的祝福。
82歲的日語導遊劉東洲,自學英語幾十年,因為喜歡古典英語,自修學習,整本《舊約聖經》背得滾瓜爛熟,最近還跟青春期的小孫子「尬看書」,爺孫倆讀《哈利波特》英語版讀得津津有味。
教授美語6年多,美語講師黃韜瑋記得班上有位近半百的女同學,第一次上課什麼也聽不懂,兩年後竟然激發出興趣,插班考上大學英語系。
打破學外語一定要年紀愈小愈好的迷思,愈來愈多40歲以上,甚至80、90歲的人開始學外語。根據文藻外語大學推廣部統計,近3年40歲以上的學員持續增加,約多了三成,以學英、日語居多。
譬如91歲的倪清石,昔日是大企業老闆,學英語十分認真,連續3年天天從家裡搭計程車來上課,除一次住院外從不缺課,現在已經是高階英語班學員;也有60、70歲同學每次上課都精心打扮,有次她們戴著類似英國女王風格的帽子、盛裝打扮來上課,「他們活動力旺盛,根本看不出年紀,」文藻外語大學推廣部老師展桂芳對隔壁日語班同學印象深刻。
學外語彷彿青春之泉,不僅延緩身心老化、令人煥然一新,也把歲月蝕刻的歷練,化為閃閃發光的銀色勳章。
中高齡,學外語的燦爛時光
中高齡學外語正好。一是能減緩大腦老化、遠離失智。瑞典隆德大學研究發現,學習語言能防止大腦掌管記憶的海馬迴萎縮,增加語言相關皮質如左顳上廻腦皮質開發,延緩大腦退化。
科學家也發現,能夠使用雙語的人,可將失智症狀延後數年發生。德國及西班牙的研究則顯示,學習第二語言有助保持思考敏捷、減緩心智衰退。而且能夠說兩種以上語言的人,到了70歲時認知能力明顯優於同年齡的其他人。
年逾百歲仍心智聰敏、持續寫作,中國大陸的中國文學大師楊絳精通多國語文,48歲時自學西班牙語,翻譯的《唐吉軻德》被鄧小平當成國禮送給西班牙國王,至今累計銷售98萬套。
有趣的是,即使語言學習結果不甚理想,大腦仍會變得活躍。《紐約時報》曾刊出原為IT主管的作家亞力山大(William Alexander)學法文的心得,經過1年法語密集訓練,包括每天花2小時用自學軟體,參加互助小組、週末強化班,長期收聽法語電影、電視、廣播,卻因一時接不上3歲法國小孩的問話而宣告語言學習失敗。但他卻說:「這是我對已經57歲的大腦所做最好的事。」因為之前他記憶力差,聽心理學家朋友建議做了神經認知評估,結果成績低於同年齡組平均值,但學習法語後再做測試,大部分數據竟高於平均值,「彷彿讓頭腦喝到不老泉,」他興致勃勃準備下次挑戰義大利文,因為就算學不好也無所謂,反正大腦會變靈光。
學外語,開啟意外人生
以心理學來說,學外語涵蓋多面向學習歷程,包括閱讀、思考、聆聽,如何表達自己、與他人互動等,相對其他單純的活動,「更能讓心智活躍,不易鈍化,」長青木心理諮商所所長林茹鴻說。
且學外語能點燃好奇心,扭轉中高齡常見「我早就知道了,有什麼好稀奇」的消極封閉心態,脫離不想動的停滯期,重新找到活力、熱情。
外語學習過程剛開始很生澀,隨後慢慢熟悉、理解並且學會,林茹鴻說這種「做不好仍想試試看」的冒險心態,開啟了不同的生命經驗,且學習過程愈困難、愈顛簸,達成目標後成就感、征服感愈高,就像挑戰極限運動成功,愈能激起生命火花。
日本散文作家吉澤久子年過九旬仍過著充實生活,她在《人生,到最後還是一個人》中不諱言,自己深受曾是外交官夫人的婆婆影響—即使年華老去,也要為社會做出貢獻。
婆婆70多歲在家裡開起英語教室,學生還不少,沒想到有一天婆婆竟然提出要去英國留學,她說:「既然要教別人,就得知道現在時下流行的語彙才行。」婆婆把每月領到的學費存起來,在83歲那年,如願以償到英國倫敦學英語。
學好外語,動機比記憶力更重要
也因為真心喜愛學習外語,樂於做這件的驅動力掩蓋年齡的生理限制,如記憶力不足,中高齡學外語學習效果更好,且能充分享受溝通樂趣。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推廣教育學院指出,中高齡學外語主要以興趣發展、工作需求為主,在反應理解或記憶力方面弱於年輕人,但中高齡者的動機及持續力反而比年輕學習者強。
在日本擔任大型企業英語講師的菊間宏美就發現,「過了40歲之後學英語,更能得心應手,」因為40歲以上的人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想學、想要運用自如」的堅強意志,投入及專注程度大大超過年輕人,這是把外語學好的關鍵。
且中高齡累積多年知識及生活經驗,只要能開口說外語,多半突飛猛進,不用死背單字、句型,就能詮釋多樣豐富話題,讓人大呼好厲害。
有20年教學經驗的展桂芳就發現,中高齡學語文動機明確,「輕鬆但專注」,他們不害怕表達意見,上課搶著舉手發問,學習效果更勝年輕人。
「不為考試,但學習效果更好,」有次她在上課前聽到教室裡傳來中高齡同學大聲念英語、複習前次上課內容,彼此練習糾正發音,她深受感動。
此外,學外語能建立跟人的深度關聯、拉近關係,對於有意願深度交流及建立親近感的中高齡族群來說很重要,林茹鴻說。
學外語,建立親近感
中高齡學外語有部分是為了交朋友。也有人為了孫兒、媳婦或女婿學外語,多了理解、衝突變少;也有人未雨綢繆學東南亞語,期盼能跟外籍看護好好溝通,得到更好的照顧。
66歲的印尼華僑鄧崇禮半年前重學印尼語,不但拾回童年美好回憶,也拉近跟女兒的關係。
「我是複習啦,印尼語是我潛意識的母語,」鄧崇禮說。他在印尼出生,10歲才來到台灣,小時候家裡就說英語、客家話及印尼語。
突然想學印尼語是幾年前偶然聽到母親跟印尼外傭對話,悠然歌唱般的印尼語讓他升起一股熟悉感,彷彿回到快樂童年。
半年前鄧崇禮和女兒一起上印尼語課程,父女難得一週2次聚在一起3小時,嚴肅的老爸因為說起家鄉話變得柔軟,兩人可以聊旅遊、講奶奶的出生地,好多話可說。
分析中高齡學外語跟年輕人有何不同,除了態度積極認真,對老師非常尊重、凝聚力很強。
30出頭的英語講師黃韜瑋說,中高齡同學上下課都對老師很尊重,每次出國還準備小禮物給他,噓寒問暖好貼心。
展桂芳也忍不住讚嘆中高齡學生驚人的效率及動員力,「12月初他們給我的聖誕趴邀請卡,不僅安排好節目,連要唱哪些歌都選好了。」
雖然學外語好處多多,但中高齡者想要跨出第一步仍不免猶豫,怨嘆自己年紀大、發音不標準、記不住、學不好,跟不上怎麼辦?
「中高齡人只要開口說就沒問題,」教學經驗豐富的展桂芳說,語言基本目的是溝通,有些人會看、會聽但不敢講,怕發音、文法錯誤,但其實只要能說出口、別人聽得懂就好,「聽和說不見得每個字都要懂,抓住重點就好,」她說。
有趣的是,她發現中高齡者學外語只要肯開口,進步神速,沒有什麼能阻礙學習。而且記憶力跟一般學習者差不多,展桂芳說只有在學新事物上較有難度,「但反覆練習就好,」她建議可以把每次學習的量訂少一點,從自己有興趣的地方開始,重複多次就能記起來。
每天背1個單字,往前邁進
自學多國語言的劉東洲也認為不要怕,1次、2次、3次重複練習,一直講到熟練為止,講錯是應該的,不必被枝微末節的小事給牽絆,「每天背1個單字,持續往前邁進就好,」這是他奉行多年的學習法。
神經科學家也發現,全新的、學得慢、必須花功夫努力學會的事物,反而能增加大腦海馬迴新增生細胞的壽命。
日本高齡九旬的散文作家清川妙從53歲開始學英語,兩年上了400堂課,之後中斷數年,直到73歲先生及兒子相繼過世,消沉半年後她決定重新振作,首先就是去學英語。
她在《91歲愈活愈年輕》書中說,第一堂課內容是「立刻行動(Take Action)」,因此碰上想看的電影、旅行,她會毫不遲疑立刻行動,直到84歲時總共獨自旅行15次,結交許多至今仍書信往返的外國好朋友。
學習外語或記憶中的家鄉話永不嫌晚,這場勇敢的冒險,將為你帶來不一樣的生命禮物。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