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螞蟻集團準備上市前幾天,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和國家外匯管理局,約談螞蟻集團實際控制人馬雲、董事長井賢棟與總裁胡曉明。像這樣四大部委同時約談一家金控機構的領導層,幾乎可說是前所未見。
2日當天監管官員們終於露面時,據悉所有客套全免了,雖說從頭到尾都沒有討論到螞蟻集團的IPO,卻透露出此事恐怕無法按原定計畫進行。
隔天,這件規模高達350億美元的股票發行案,在香港與上海兩地同時喊卡,馬雲的金融科技巨頭頓時墜入漩渦。早在IPO被交易所正式喊停當天下午,上海便開始流傳螞蟻IPO將延後之說;當天晚上8時左右,上海證券交易所打電話給螞蟻集團,證實其IPO將被暫停。
不到一個小時後,官方聲明就出爐了,談到監管環境發生變化等「重大」事項,但也僅此而已,並未詳細說明為何螞蟻的公開上市案會硬生生被喊停。
馬雲和中國監管機構都很清楚:金融加科技超給力。北京以「監管環境變化」為由暫緩螞蟻IPO,無非是想表明,螞蟻集團更像是一家金融機構而非科技公司,馬雲和螞蟻恐怕無法再以科技公司的身分在金融體系裡肆無忌憚。
螞蟻集團真正的罪過,也許並不是賺了太多錢,就像鄧小平所說的:「致富光榮」。但對整個社會的金融槓桿影響力太大,等於踩到政府的線。
大陸的國有銀行屬政策工具,螞蟻集團不僅控制著規模日漸龐大的支付平台,貸款和理財業務也開始超越競爭對手。

螞蟻集團營收來源。單位:%創新倡議及其他 0.7%保險科技 8.4%投資科技 15.6%數位支付與商業服務 35.9%信貸科技 39.4%註:為截至6月30日的資料資料來源:螞蟻集團公開招股說明書
彭博資訊專欄作家高燦銘(Tim Culpan)指出,如果螞蟻能從科技同業取經,或許就能安然度過此次「劫難」。該集團未來的道路似乎很明確;與其關閉公司、完全撤銷其IPO,北京當局可能會迫使其業務模式做出重大調整。
騰訊和百度等大陸科技大咖都有類似經歷:反思、懺悔、整改。解決了監管問題後,它們變得更加「愛國」。而要想知道塵埃落定以後,螞蟻集團會是怎樣一番面貌,可看看大陸當局較長期的目標。
目標之一是加密貨幣。北京政府數字貨幣的戰略之一,是要拉一把那些在其他科技領域發展比較落後的傳統銀行。預料螞蟻集團將會擁護這個虛擬的人民幣貨幣。
另一個目標則是擴大監視範圍。數據可以提供各類訊息,比較令人質疑的用途包括跟蹤個人、鎮壓異見人士等,但是找出經濟的數位足跡,可以提高資本配置、資金借貸、甚至供應鏈管理的效率。
所以接下來預料會看到,螞蟻集團向監管層開放攫取數位資訊的管道,一方面說明其運作模式,另一方面也證明其模式確能善加管理風險。而中國政府也能因此獲得更多資訊,從而構建一個更廣泛的經濟和公民的模型。
高燦銘預測,螞蟻集團和中國政府最後應該會各退一步,達成折衷方案。最後,螞蟻集團或許便可像北京希望的那樣,變成一隻愛國的金融科技「鳳凰」,從IPO喊停事件中「涅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