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han隆 發達集團總裁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5-08-17 06:54
梁彥平專欄/緊盯成交量匯率 汰弱留強
2015-08-17經濟日報 梁彥平
全球金融市場因美國聯準會(Fed)即將升息而焦慮不安,原油與原物料價格出現大跌,巴西、印尼等國幣值也因而重貶,加上歐元與日元實施量化寬鬆(QE)政策而大幅貶值,導致人民幣實質有效匯率相對升值,嚴重影響大陸出口,實體經濟硬著陸的風險陡升。
因此,中國人民銀行上周放手讓人民幣出現意外重貶,黑天鵝再現,不但加重新興亞洲國家幣值競貶的壓力,更使全球股市再遭池魚之殃,台股身受其害,不但反彈延後且頻創新低,未來反覆測底與築底的時間恐將拉長。
人民幣上半年實質有效匯率指數升值近3%,符合大陸藉由強勢人民幣讓傳統產業出走海外發展,並扶植一級企業積極併購國際大廠,完成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產業升級,並爭取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政策目標。
然而升值導致旺季出口動能不振,總經指標漸趨疲弱,即使穩增長的財政政策,與降息降準的貨幣寬鬆雙管齊下,依舊無法扭轉經濟下行頹勢。
因此,人行此次以完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加速調整在岸與離岸人民幣價格的差點,促進以匯率定價市場化為名的貶值策略,不但提供未來納入SDR(特別提款權)的有利條件,若急貶能帶動工業生產與出口回升,保住經濟成長率7%官方目標,更將是一魚兩吃的高招。
人行此次應會讓人民幣一次性修正到官方可控制的貶值底線,以避免市場形成人民幣即將緩步趨貶的預期心理,杜絕大陸近期資本明顯外流的趨勢。
累計近一年大陸外匯存底已減少逾3,000億美元,而美國即將升息,國際流動資金將加速回歸成熟國家,且大陸企業所發行美元計價債務高達1兆美元以上,若人民幣貶幅過大,首先受害的將是大陸大型企業,其營運與獲利將面臨嚴峻衝擊。因此,人民幣一次性重貶所引發的亞幣競貶效應過後,全球股匯市將可回歸正常軌道。
台灣今年經濟成長展望負面,廠商面對全球貿易需求不振,旺季營收表現失色,利空衝擊難以扶起虛弱股價,而大陸無預警重手調匯的舉措,更複雜化外資資金流向,與外貿競爭國匯率政策動向,人民幣及新興市場貨幣淨曝險部位過高的上市櫃公司更將面臨財測下修的風險,投資人短線應密切關注成交量與匯率兩個指標,趁反彈汰弱留強,待台股止跌回穩後再考慮長線布局。(作者是世新大學財金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