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隆 發達集團總裁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5-09-08 15:46

大四迷惘心聲:快唸完才驚覺「真的想走這條路嗎?」

2015-09-08 聯合報 記者侯俐安/台北報導
多位大三、大四學生,昨天以過來人經驗提醒新生,進大學不再有人逼你讀書、考試,很多人頓失方向,不喜歡、或不適應就讀科系,茫茫然過了四年。如何探索未來、為人生定位、找到好友,是新鮮人的重要課題。
台大哲學系大四生徐任遠認為,台灣教育從小灌輸孩子如何「把書念好」,從七歲到十八歲,整整十一年埋首苦讀,學著如何解題、考進好高中、大學,毫不思考未來各種可能性,進大學當然會像脫韁野馬。
徐任遠說,在升學主義下,學生所有想法會被抹煞,很多學生「選校不選系」,進大學後,少了壓力、失去方向,不知要的是什麼,大一、大二當然跟著同學解放,往往等到大四才驚覺「我真的想走這條路嗎?」
「學生從小沒得選擇」,徐任遠說,這是整個教育環境的問題,沒給人思考「未來」的可能性,怎能期待進大學就會自我發展?社會期待學生成為「成功的人」,進入大企業當大老闆,也讓未來失去想像。
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系大三生楊凱茹表示,升上大學最擔心的是「未來的路怎麼走」。她說,當初對工業設計有興趣,但讀了後發現,自己創意不如人,也許不那麼適合,擔心畢業後不一定能走這條路,須自己摸索、累積作品集,才可能找到方向。
楊凱茹說,雖然大一入學時,學校會做職能測驗,但做完也忘了;很希望學校可多給一些資訊,「念這個科系未來可以做什麼行業?即使未來不一樣,也能讓我們有方向。」
文化大學大傳系大四生林玉頎感慨,大一最難的是「沒有交心的朋友」。大學生課程分散也自由,那時她下課直奔打工,往往在路上遇到同學,對話也只有「妳沒課喔?」等客套話,沒人可以說說心裡話。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