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2317)集團近期結盟動作頻頻,背後關鍵推手是董事長劉揚偉。他推動鴻海轉型升級的軌跡以及接觸的新舊夥伴,圍繞「三加三」領域,包含三大新興產業(電動車、機器人、數位健康),結合三大新興技術(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進而提高鴻海價值,邁向「能比對手更好」的階段。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本報系資料庫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欽點劉揚偉接班,劉揚偉上任後打造九人經營委員會,以團隊方式希望促成鴻海這艘航空母艦從勞力密集轉向腦力密集。劉揚偉表示,鴻海「已經不是要說服客戶能做甚麼」,而是邁向「能做的比別人更好」的階段。
劉揚偉看重「三加三」領域,和他過往參與PC/IC產業的興衰有緊密關係。他28歲就赴美,在當地工作二十年,期間1988年在美國洛杉磯設立主板設計製造行銷公司,這家公司在1994年併入鴻海,算一算他跟郭台銘結識達30年之久,並見證產業的風起雲湧。
劉揚偉在年輕創立的電腦主機板公司併入鴻海後,就到矽谷再次創業,投入IC設計,從1995年到2001年他在美國創辦的新公司上市了,並在2003年返台,直到2007年為了還郭台銘人情才進入鴻海上班,從鴻海煙台廠區的管理開始,直到去年股東會後正式接掌鴻海集團董座一職。
展望未來發展,劉揚偉常用過往個人在美國工作經驗的故事來舉例。他說,過往在美國二十年時創立一家IC公司、當時聖荷西許多投資者都是問「你對創造價值有甚麼想法」,這當時台灣環境截然不同。
不過,劉揚偉觀察,台灣很幸運的是一批人打造了PC王國,從宏碁衍生OEM,幫美國公司代工模式變成產業主流,在台灣成功的公司都是做OEM發家,等於產品不是我們的只是幫人代工,所以最初想到的只是成本,這有利也有弊。
劉揚偉舉例,過去他去以色列出差,對方一聽到他來自台灣,又是做PC的都待他如上賓,認為台灣PC又好又便宜,這樣的成功模式以及經驗讓企業負責人都擅長cost down反而不擅長創造價值,也到處充斥這樣的文化。
要改變這樣的文化並非一朝一夕,但在劉揚偉掌舵之下的鴻海已經在改變,內部更已定下上百項轉型升級戰略的細節指標,同時加速推進更深層的國際化合作,後續進展與成果也備受各界關注。
現在的鴻海究竟和過去有甚麼不同?除了從鴻海定期自辦法說會,釐清外界疑慮以外,或許劉揚偉的一句話也能點出差異。劉揚偉曾向內部同仁勉勵,他說,現在的鴻海「已經不是要說服客戶能做甚麼」,而是邁向「能做的比別人更好」的階段。
劉揚偉曾提到,過去鴻海在模具的領先確實讓鴻海賺很多錢,但現在不能用同樣思維,面對競爭對手追上來,鴻海以創新求變來應戰,同時不會是單打獨鬥,而是團體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