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y888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0-10-17 08:53

大陸「十四五規劃」對全球的可能衝擊 不容輕忽

當新冠肺炎疫情最終退潮,全球經濟進入復甦階段後,各國投資人將聚焦於傳統產業股,但中國大陸即將出台的「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十四五),卻可能對各國帶來更大的壓力。
北京當局正準備宣布一套專注於高科技產業發展的藍圖,全球都應該密切關注。

全球傳產類股得到政府擴大支出及寬鬆貨幣政策的支持,及中國大陸加速信貸周期的推助,走勢一路順風。本周公布的數據顯示,日本9月機械出口訂單比8月激增近50%,是連續第二個月增加,並重回肺炎疫情之前的水準,這對傳產股當然是大利多。

然而,彭博資訊亞洲產業專欄作者崔維迪(Anjani Trivedi)認為,投資人仍應抱持審慎態度。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學者姜緯與波士頓學院學者佛斯今年4月發表的研究指出,中國大陸在推行產業政策與五年規劃配套後,將對目標產業的成長造成震撼,無論是在中國大陸內部、還是國外。

報告說,「(大陸)歷次五年規劃的實施時機,都不是在美國相同產業的生產及就業水準降低之前推行,而是在美國產業及就業萎縮之後的一、兩年才上路」。在這些「規劃」宣布之前,沒人能預測到這些措施造成的殺傷力有多大。

以往受到打擊的美國產業有家具、玩具,或所謂的夕陽產業,華府可以不在意。但現在中國大陸日益聚焦於美、中兩國都有意取得領導地位的產業,例如5G通訊及各種綠色產業。

這對下任美國政府是一大警訊,無論是哪一黨勝選都一樣,美中關係緊張之高,不言可喻。

這項報告的分析顯示,以往每當中國宣布新的五年規劃後,相較於非目標產業,「目標產業」的企業數目平均增加了30%,而美國相同產業的就業率則分別下降5%及提高7%。

大陸經濟規劃官員將於10月底討論並通過「十四五規劃」,並於明年送請人大會議通過,預料內容將以「雙循環」為核心。這套策略主要是促進國內需求以帶動經濟成長,並以吸引外國投資及科技為配套。

因此,如果中國大陸朝向內需轉型,並提升科技產業鏈,情況將會如何?報告指出,外國雇用技術勞工的產業將受重創,尤其是全球高科技機械與自動化相關產業。

其他研究則發現,中國大陸在智慧財產領域的競爭力不但強,也對一些重視研發及專利權的美國廠商造成不利影響。

中國大陸從1950年代就開始實施「五年規劃」。在補貼政策的配合下,持續指引經濟、企業及投資方向。

過去幾十年來的「五年規劃」已協助農業及傳統工業蓬勃發展,但未特別強調科技。從「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開始,經濟成長組合已經改變;現行的「十三五規劃」中,提到「創新」這個字眼超過200次,並推動「中國製造2025」,重視高階製造、大數據、智慧電網及網路安全,這也成為美中貿易衝突的膠著點。

目前北京當局在落實產業政策時,面臨諸多挑戰,包括現金比以往吃緊,國際政治逆風強勁,以及新冠肺炎導致全球經濟困頓;加上財政吃緊、負債沈重,使目標產業不得不更集中。

儘管面臨諸多限制,大陸「規劃」官員仍展現企圖心,重視5G網路及綠色科技,而網路延伸仍是首要目標。國有企業改革也仍是優先工作,包括珠海格力電器及海信家電集團將進行股權混合計畫,以提高股東報酬率等。同時中共統戰部目前聚焦於使民營企業與政府合作。

以往中國大陸的「五年規劃」,常會造成目標產業供給過剩,導致全球產能過多,相關產品價格重挫。但現在中國大陸已學到教訓,不再以量取勝。

因此,「十四五規劃」將重視產品鏈的提升,這也將使全球相同領域的競爭者憂心忡忡。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