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5 10:12

美國就業招募大幅放緩,想尋找穩定全職工作的人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困境。(示意圖,彭博)
高佳菁/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經濟學家Gregory Daco表示,愈來愈多美國人在離職後發現、他們在尋找工作機會及重返職場方面陷入微妙的處境。他指出,目前的求職者中,有25%的人至少失業6個月,1年前是接近20%。
對此,lixnkedIn美洲區經濟主管坎藤嘉(Corory Kantenga)表示,許多雇主透過兼差職位(而非直接裁員)來「縮減工時、藉此管控日益高漲的勞動成本」。他指出,過去3年來、在lixnkedIn網站上的兼差職缺增加了50%。
據報導,美國官方失業率仍維持在4.3%低點,但實際勞動市場已悄悄陷入一場結構性轉變,「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只能從事他們能得到的工作,而不是他們想要的工作」。目前的勞動市場降溫,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美國人被迫從事兼職工作或臨時性崗位,即便這些職位無法維持生活所需。
另一項更全面的失業指標(U-6 指數)在8月升至8.1%,創下近4年來新高。想找全職卻只能打零工,以及已經放棄找工作的人的數據已連續兩年緩步上升,最新公布的就業數據也顯示,實際就業情況比想像中更疲弱。
根據美國勞工部勞工統計局(BLS)9月5日公布,今年8月兼職工作者(每週通常工作不到35小時)人數月增59.7萬人至2903.4萬人,創1968年開始統計以來最高。與此同時,8月美國失業人口當中、失業達27週或更久的待業族人數月增10.4萬人至193.0萬人,創2021年12月以來最高。
報導指出,現今美國企業不敢輕易徵才,員工對轉職缺乏信心。紐約聯準銀行最新調查指出,美國人對「萬一失業是否能找到新工作」的信心,創下2013年來新低。
雖然有些人選擇兼職以照顧家人、就學或尋求彈性工時,但更多人是被迫兼職,只是為了維持最低收入。這不僅代表薪資降低,也伴隨退休金縮水、缺乏福利與職涯停滯等風險。
上週美國初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攀升至2021年10月以來新高;而在7月,美國也首次出現求職者人數超過職缺數,這是4年來頭一遭。
據報導,34歲的軟體工程師雷諾茲(James Reynolds)擁有電腦科學學位,也難逃「打工求生」。他在6月離開了一份不喜歡的無線通訊公司職位後,難以找到6位數薪資的工作。如今他只能在丹佛的三明治店打工,時薪18美元(約新台幣545元)、每週工時約20小時。
他稱,從學校畢業後,我以為自己已經準備好進入白領工作,結果是這樣,「光是活下來就是挑戰」。
另一位44歲的安德森(Kristal Andersen)是教育學博士,在失業後也只能做行政零工。她曾在加州University of Antelope Valley大學擔任教師與系所主管。但在校方去年初關閉後,只能留任做些行政雜務(如成績單處理)。
她指出,已投遞超過400份履歷,從學術、文書、咖啡師到速食業,但沒有一份成功,因而還疑是否是因為自己學歷太高,讓零售業不願錄用,現今只能持續兼職,並尋找其他工作來增加工作時間。
目前她一家4口靠她微薄工資維生,「過的是月光族、甚至日光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