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隆 發達集團總裁
來源:房產   發佈於 2015-05-17 13:52

專家論市/青年住宅...別淪為空殼政策

2015-05-17 經濟日報 李同榮
內政部次長陳純敬7日向行政院報告「整體住宅政策」,將動態檢討住屋需求,調整多元住宅需求,尋找有捷運設施的都會區規劃興辦「青年生活住宅」,中長期五到十年以兩萬戶為目標,讓青年買得起「家」。
不過,我認為,這是「變相的合宜住宅」政策,只是將原有被痛批的合宜住宅規劃成新政策,並且加上年齡與條件的限制,變裝成為青年住宅,簡直是老甕盛新酒,了無新意。
令人感慨的是,台灣整體住宅政策就這麼一點東西嗎?是不是在選前想要拿一些推不動的政策變裝一下,就可以假藉魚目混珠來呼嚨選民?
認真來看,內政部規劃在五到十年要推出的兩萬戶青年住宅,事實上,花了這麼長的時間,但卻蓋這麼一點點戶數,實在緩不濟急,更可以說是有等於無的政策,簡直是要讓年輕人等到中年,更何況青年住宅是否能提供更低廉的售價、是否主打小坪數、是否以40歲作為購屋青年的上限以及期程如何安排?這都是問題。
但政府在面對一連串追問,直接坦言目前還只是構想,只是先出議題,還要聽取社會各界的回應,且這項計畫是未來五到十年的中長程計畫。聽了這段話,我們真的是無言,這麼攸關民生的議題,這麼簡單的問題都答不出來,根本都談不上規劃,既然只是想法,怎能輕易提出向院會報告?怎能稱得上「整體住宅政策」?政府一點魄力與擔當都沒,難怪與民意脫鉤,與年輕人脫節,完全是個「空殼住宅政策」。
我認為,台灣現行的合宜住宅政策,又或是青年住宅政策,甚至是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政策,對於空間的規劃,以及認購、承租的條件過於寬鬆,導致在有限的供應量與寬鬆條件撮合上出現了兩個嚴重的問題,第一,僧多粥少,中籤者不一定合用,不一定買得起或租得起。
第二,嘉惠不到最迫切需求者,低收入仍然買不起,年輕人仍然租不到。這樣的住宅政策,照顧到是小康收入的族群,低收入者仍然望屋興嘆,年輕人當然無感。
我覺得,劍橋活動中心長年賤租給救國團,現在要收回的話,即使不考慮規劃成公營社會住宅,最起碼也可以蓋將近一萬戶的小坪數出租住宅給民眾,而且還可保有4,000坪以上綠地公園,何樂不為。
另外,北市府廣慈博愛院的地上權標售案已多次流標,現在市長柯文哲才想到要蓋公營住宅,由此可見,政府是不為也,不是不能也。
政府的社會住宅政策一向荒腔走板,市府有責任,中央更責無旁貸,尤其是國有財產署只會猛規劃地上權收取權利金、賤賣國土,對活化國有土地優先民生需求毫無作為,實在難辭其咎。
我認為,唯今之計,只有用對人才會做對事,政府應成立公營住宅署的專責部門,找對的人針對公營住宅的規劃與執行加速催生,沒有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就不應有合宜住宅,更不應有地上權標售的現代住宅。
(記者陳美玲整理)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