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隆 發達集團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5-08-10 07:59

從貿易條件看油價下跌對台灣的影響

2015年08月10日主筆室
http://img.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5-08-02/656/a01a00_p_02_02.jpg
國際原油長期盤旋在一百美元以上,在去年第四季一路下滑,至年底跌破六十美元,當時不論是世銀或國內的評估,皆一致認為油價下跌有助經濟成長,並且還有抑制通膨的作用。但近期隨著出口的衰退、經濟的下修,開始有人認為油價下跌拖累出口,無助於提升經濟動能。
我們回顧一下今年初各方對油價下跌的說法,世銀評估認為國際油價下跌三成,將提高全球GDP成長率約0.5個百分點;主計總處的評估是油價每跌一成,我國經濟成長可以提升0.26個百分點;國發會的說法是如果油價由一百美元降至五十美元,我國經濟成長可提升0.63個百分點;而央行總裁彭淮南三月赴立院報告時也持相同看法,他認為油價下跌對我們經濟成長會有一定的貢獻。
但隨著近幾個月台灣出口持續衰退,開始有別的聲音出現。有人說油價下跌導致我國出口汽柴油、化學品及塑橡膠大幅衰退,而這正是我國第二季出口表現不如預期的重要原因;也有人統計第二季出口衰退,光是這些汽柴油、化學品及塑橡膠就占了四成;隨著六月出口衰退幅度擴至13.9%,這一論述愈來愈強。不過數月,這一波油價下跌竟從年初被視為有助經濟成長的功臣,轉而變成拖累經濟的變數。
把台灣經濟趨緩歸責於油價下跌,表面看起來似有幾分道理,但並不正確,我們可以用貿易條件(term of trade,TOT)來檢視一下台灣的經濟情勢。所謂TOT即是以出口物價指數除以進口物價指數,升高就表示貿易條件好轉,也就是代表每一單位的出口品可以換取的進口品愈來愈多;對一國而言,貿易的單位利益升高,當然是一件好事,當然有助於經濟成長。
我們來進一步檢視今年以來台灣的貿易條件有何變化。以2011年為基期,自2011~2015年的TOT依序是100.0、99.6、102.1、104.4、113.3,今年前七個月大幅提升至113.3,創下近八年最高,這說明近期油價下滑雖拖累了我塑化、汽油等出口價格,但也因此使得我國進口物價大幅降低。兩相比較,我們自企業生產成本減少、消費者剩餘升高所得到的好處,要遠遠大於出口物價下滑的損失。
由貿易條件的變化可以明白,受這一波原油、榖物、基本金屬行情走跌的影響,今年以來我們的貿易條件明顯改善了,也就是每單位出口所換得的進口數量增加了。總體而言,原油價格由百美元跌至目前五十美元,對台灣仍是有利的,對經濟成長也是有助益的,一如今年初國內外機構的評估一樣。
既然有利,許多人不免要問:何以我們出口會衰退,何以景氣會變藍燈,何以經濟成長不如預期?答案很簡單,貿易條件可以改善每單位的貿易利益,但當全球貿易量降低時,我們怎能期待出口能有好的表現?而出口不好,我們又怎能期待生產能有好的表現?這一波台灣經濟下滑顯然是全球景氣走緩所致,是「量」的問題,怎麼能怪到「價」的頭上?轉一個說法,若此刻油價高漲,我們的貿易條件轉壞,難道我們的景氣就會回升、經濟成長就會上修嗎?不僅不會,情況恐怕比目前更糟,那大概就是1980年代初期的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高通膨而低成長,試問,我們希望變成這個樣子嗎?
今年以來全球景氣趨緩的原因非常多,主要還是源於美、歐、中、日這四大經濟引擎動能微弱。歐洲自歐債危機以來景氣一直低迷不振,復以希債陰霾揮之不去,直到如今歐元區失業率仍高達11%;美國年初被譽為一枝獨秀,但如今經濟成長也由年初的3.1%一路下修至2.2%;至於中國大陸可謂禍不單行,上半年經濟乏力,月前陸股更數次崩跌,震驚國際;而日本安倍經濟成效有限,迄今景氣低舊低迷,首季經濟仍呈負成長。
當全球四大經濟引擎幾近熄火,我們如何期待上半年台灣經濟會有好的表現?尤其台灣外貿依賴度如此之高,當全球景氣有任何風吹草動,絕難置身事外。這說明讓台灣上半年經濟走緩的原因,根本不在於油價的大跌,而是美、歐、中、日四大引擎日趨乏力,此理甚為淺顯。
長期以來,台灣一直被認為是淺碟式經濟,由於人口不多,內需力量難以支撐成長動能,經濟易受國際影響而大起大落,上半年台灣經濟動盪,即在此爾。事實上,以台灣2,300萬人的規模,仍高於荷蘭1,669萬人、瑞士791萬人、奧地利842萬人、紐西蘭440萬人,內需動能仍有進一步擴大的空間;此外,若能像瑞士、奧地利有好的文化建設,內需產業也可創造出可觀的服務輸出,而這些動能足可讓台灣在驚濤駭浪的全球經濟環境下,維持較穩定的成長。
我們認為,面對混沌的經濟情勢,政府主管官員有責任把問題講清楚,而處於這個動盪的經濟體系,更應靈活調整步伐。外貿是台灣重要的成長引擎,但並非唯一,好的文化建設既可提升民眾素養,提升內需動能,更可吸引外國旅客而促進服務輸出,應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政策方向。(工商時報)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