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實力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基金
發佈於 2016-03-08 07:48
生醫基金 分批買
生醫基金 分批買
2016-03-08經濟日報 記者王奐敏/台北報導
法人:勿單押生技製藥 須擴及醫材、醫療服務
今年來,整體醫療產業下跌7%,又以生技類股修正最多,跌幅逾一成。法人分析,醫療服務、醫療器材次產業反彈力道已現,但生技次產業的漲勢較弱,拖累整體醫療類股近兩周的漲幅不如全球股市,建議投資醫療勿「偏食」生技製藥,也應將目光擴及醫療器材、醫療服務業。此外,去年以來的這一波修正可視為本益比修正,而非基本面修正,投資人不妨把握機會,定期定額投資生醫基金。保德信全球醫療生化基金經理人江宜虔分析,去年9月,美國總統參選人希拉蕊挑起藥價管控的議題,近期希拉蕊引起的烏雲有漸漸散去趨勢,目前真正風險來自希拉蕊的對手桑德斯,因為他在藥價管控的立場較希拉蕊更加強硬。總體而言,今年來醫療器材次產業展現絕佳的抗跌能力,醫療類股目前應屬相對低點。江宜虔建議,目前全球股市可能重演2011到2012年區間震盪走勢,投資生醫基金,風險承受度高的投資人可考慮區間來回操作;對多數投資人而言,不論市場如何波動,拉長持有生醫基金時間至二年以上,報酬可期。中長期而言,醫療保健產業有三大驅動力,包括人口高齡化、新興市場需求增加,以及技術不斷創新;回顧2000年起的四次美國總統大選,S&P500醫療產業指數表現強勁,打敗整體S&P500指數的機率高達75%。兆豐國際生命科學基金經理人黃耀德表示,市場對於醫療產業的需求仍在,次產業有許多值得投資的個股,歷經這一波修正,本益比都已經來到相對合理價位,具投資價值,惟考量全球股市波動仍大,建議以分批進場為宜。群益全球關鍵生技基金經理人沈宏達指出,不論市場如何動盪,建議投資人要掌握二大投資重點,首先,產業產值能夠持續成長;其次,產業具備創新動能。而醫療生技產業即具備這二大特點,醫藥產業創新能量並未消失,未來數年產業成長性仍是全部產業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