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友望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25-08-18 07:45
育兒,就是父母和孩子一起長大--5
育兒,就是父母和孩子一起長大--5
所以,在孩子年幼時期,父親的存在是不可或缺也不可替代的。要想讓孩子的身心發展得更健康,父親必須「及時出席」。也許他幫不上特別大的忙,但在育兒初期,他只需讓孩子感覺到父愛「如山」般鮮明且威嚴地存在著,對母親和孩子來說,便是最有效的教養方式了。
放手,父母一輩子的必修課
當孩子從一個粉粉、皺皺的嬰兒逐漸長大時,他便開始了不斷探索世界的旅程。溫尼科特的理論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當嬰兒的手從單純地擁抱著母親,到一隻手放進嘴裡,另一隻手抓著別的物體時,這便證明嬰兒開始與世界發生聯繫了。
那件物體可能是一條小毯子、一個小玩偶甚至是自己的頭髮,但它代表了嬰兒從一種與媽媽融為一體的融合狀態,向一種外在、與媽媽分離的狀態過渡。所以,溫尼科特稱那件物體為「過渡性客體」,它的出現,代表了孩子首次嘗試獨立。當媽媽不在的時刻,孩子會拿「過渡性客體」當作媽媽來安撫自己的情緒。這件物體最終會被遊戲和玩具取代,但它的存在證明了孩子的成長。
也就是說,嘗試獨立是一個人從嬰兒時期便會產生的本能。但很多父母卻意識不到這一點,他們認為孩子永遠屬於自己,永遠依賴自己。在這裡,我必須強調,人類生命的最早階段是絕對依賴時期,因為嬰兒離開了父母的養育是不可能自己存活的,但這個時期相對短暫。人類生命也包含著成長,即從絕對依賴走向相對依賴,這個過程是從斷奶開始的。這時,嬰兒會意識到,媽媽其實是一個外在的客體。之後,他所需要的成長環境絕不僅僅是媽媽的臂彎中,而是從家庭、學校、團體發展到社會。如果父母把孩子的成長環境限制在家庭里,即認為孩子只屬於自己,而否認孩子在其他環境裡要承擔的角色,這是違反成長規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