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7 13:14

台灣在半導體產業上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路透資料照)
高佳菁/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台灣在半導體產業上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外媒指出,台灣若能夠明智利用在人工智慧(AI)晶片領域的主導地位確保國防承諾,並在全球半導體轉變、技術快速變革的背景下保持其戰略價值,台灣在AI晶片領域的主導地位,可能會阻止與中國的衝突。
《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報導,10年前, 知名政治學家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在其著作《告別台灣》中提出,面對中國的強大崛起,台灣恐被迫放棄主權,無論是核武還是常規防禦,都不是應對中國的切實可行性選擇。
因此文章提問除了戰略地位之外,台灣還能提供什麼,迫使美國及其盟友介入海峽兩岸的危機?答案可能就在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核心地位,尤其是製造AI晶片的能力。
台灣不應放棄其最先進的晶片製造設施,原因與米爾斯海默認為台灣不應在美國施壓的情況下,停止發展核武計畫的原因相同:位於台灣或外國領土的晶片製造廠(晶圓廠)具有威懾作用。
半導體是開發AI系統關鍵之一,一些專家預測,未來的AI統可能在戰場上產生決定性的戰略優勢,因此文章認為,這類系統或許能夠實現飛彈防禦,或甚至能成為摧毀對手國家基礎設施的網路作戰。
報導指出,若全球最先進的晶圓廠持續留在台灣,等於將AI發展與台灣安全緊密綁定。
美國、歐盟與日本等近幾年,積極推動晶片產能外移,有些人擔心,這些外國投資正在削弱台灣前任總統蔡英文,2021年提出的「矽盾」概念,但文章認為,未來10年「矽盾」不太可能失效。
半導體產業協會也曾預測,到2032年,台灣將擁有全球近一半10奈米(nm)以下製程晶片的先進製造能力。
隨著中美在AI領域的競賽日益激烈,若通用人工智慧(AGI)在數年內問世,率先取得突破的國家將擁有決定性的軍事優勢。這也意味著,台灣對AI晶片的掌握,將成為左右未來區域安全的重要籌碼。
不過文章也指出,台灣面臨3大挑戰:北京持續軍事壓力、全球供應鏈重組及中美AI競賽。建議台灣需推動「晶片外交」,在合作夥伴國設立5至7奈米製程晶圓廠,或展開研發與人才培訓,以換取盟友在外交與軍事上的支持。
文章還表示,台灣面臨3大挑戰外,還包含3大風險,其中以中國的軍事威脅最為嚴重,因此每個風險都對台灣構成真正的障礙,因此台灣應說服其盟友,一旦與北京爆發全面危機,台灣為何需要受到保護。
《國家利益》總結,除非美台政策出現重大轉折,台灣短期內仍將是全球領先的AI晶片製造商,這將是鞏固盟友承諾與維護長期安全的重要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