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海洋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基金
發佈於 2016-12-02 09:46
台灣投資人重視公司治理
台灣投資人重視公司治理
2016-12-02 經濟日報 記者張文/台北報導
調查顯示,台灣投資人重視企業環境、社會、公司治理(ESG)的程度高於亞洲及全球平均。台灣的公司治理改革進度今年也持續改善,進步分數為亞洲第一。
施羅德集團最近公布2016年全球投資人調查結果,其中,特別針對全球28個國家、2萬名投資金額超過1萬歐元的投資人,調查對於企業ESG的看法。
調查顯示,台灣投資人最不能容忍「企業因負面原因上媒體,如產品回收」,高達九成投資人會考慮撤資,拒絕容忍程度在全球排第一,遠高於亞洲投資人的82%、全球平均的75%。另外,台灣投資人若知道企業過去有不良社會責任紀錄(如人權、工作條件)時,89%考慮撤資,拒絕容忍程度全球排第二名,同樣高於亞洲的82%、全球的80%。
調查顯示,如果知道企業活動可能對氣候變遷產生負面影響時,88%台灣投資人會決定撤資,拒絕容忍程度排全球第一,高於亞洲的80%、全球的77%。
調查發現,台灣投資人對企業ESG的重視程度不僅超越全球平均,更勝於歐美等國家。在「良好的公司治理」、「良好的社會責任紀錄」、「對環境的正面影響」、「對地方是否有正面的社會影響」、「對全球是否有正面的社會影響」等五個選項整體分數中,台灣投資人在全球28個國家排行第七。
施羅德投信業務行銷長謝誠晃分析,台灣投資人相信企業具「良好的公司治理」才能有穩健的財務水準,長期投資也較容易獲利。事實上,具備「良好的公司治理」企業通常表現穩健,遇到市場震盪時,反而成為資金避險的去處,長期來看,創造較佳報酬的機會也更高。
亞洲公司治理協會9月發布的報告也顯示,在亞洲11個市場中,台灣今年的分數比去年增加4分,增加分數居是亞洲第一,名次也從去年的第六名變成第四名,僅次於新加坡、香港及日本。
安本亞洲股票團隊公司治理主管史密斯(David Smith)表示,台灣公司治理進步快,是因為政府由上而下推動,今年又發布機構投資人盡職治理守則。
史密斯認為,台灣公司治理的架構已具備,但內容仍待加強,例如獨董比例仍低、財報雖中英文兼備但仍流於形式化。未來要觀察企業由下而上的公司治理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