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han隆 發達集團總裁
-
來源:房產
發佈於 2015-09-10 19:56
工業地3年漲5成 逼絕自用型買盤
富比士地產王
除了農業用地之外,提供公司行號開設公司廠房的工業用地,在今年以前,也不在奢侈稅的管制範圍內,導致全台從北到南的工業土地,都可以看到炒作的痕跡,再加上工業用地不在選擇性信用貸款的管制範圍,因此貸款可以申請到8成以上,使得工業用地的炒作熱度不亞於農地,保守估計,奢侈稅上路後,價格漲幅高達4~5成。
奢侈稅於2011年上路時,因並未將工業用地納入範圍中,導致奢侈稅打房讓炒作熱錢移往工業用地,不但2年內買賣不用課徵奢侈稅,在1年內買賣還能避開土地增值稅,再加上工業用地的使用族群比農地來得多,因此,讓不少資金勇於投入工業用地市場,這幾年下來,各區的工業用地都出現炒作行情。
業者觀察,自奢侈稅上路以來,過去4年內,工業土地炒作的狀況非常明顯,桃園、新竹等地的工業區裡,都有投資客炒作的足跡。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主任徐佳馨指出,這幾年,包括台中、高雄的工業用地也都有人在炒作,桃園則是因為航空城的話題性強,成為熱錢狙擊的熱門標的。
貸款成數高於一般住宅 助長炒風
之前曾有案例是投資客透過法拍途徑取得工業區的工業土地,並且在1年後轉賣成功,獲利數億元,且因為在這1年持有期間,該土地的公告現值沒有調整,因此該名投資人在沒有繳交任何稅金的情況下,獲利全都安穩進了自己口袋。
根據經濟部統計,從奢侈稅實施的2011年到2013年間,北部地區工業用地價格漲幅達49%、中部39%、南部37%,其中,北部地區的工業用地價格漲幅最高,特別是新北產業園區的工業土地,單價甚至漲破每坪120萬元,使得真正有需求的廠商找不到土地,對台灣的投資環境與產業發展,產生極大副作用。
永慶房產集團研究發展中心經理黃舒衛說,工業用地之所以能夠順利炒作,還有一項助力,是貸款融資管道便利、核貸成數高,這導因於工業用地不在奢侈稅管制範圍內,因此貸款成數不會受限,甚至有機會上看8成,相較於住宅產品,工業用地的自備款成數少了至少1成,讓炒作資金發揮更大的槓桿效果。
以中壢的工業用地為例,價格從原本的每坪13~14萬元,漲到每坪18~20萬元,漲幅高達4成,新北市的工業用地也看到30萬元一坪,而工業用地的容積率為210%,計算容積後每坪成本大約為15萬元,再加上興建成本10萬元,光是建造廠房的每坪營建成本就要25萬元,對設廠業者來說,負擔愈來愈沉重。
政府終於在去年發現這個因奢侈稅打房而產生的負面影響。
學者指出,工業用地的使用目的,就是設計給廠商用來興建工廠、事務所使用,意在做為產業發展的基地,但當炒作的資金進駐後,土地價格不斷抬高,導致真正有使用需求的廠商,購地壓力大增,甚至打消設廠意願,這與政府廣設產業專區,希望能鼓勵台商回流設廠、增加市場就業的政策目標,完全背道而馳。
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廠商已無力設廠
當市場早已炒翻天之際,政府終於在去年看到這個現象,於去年底修改奢侈稅,將工業用地也納入管制範圍,同時限制工業用地的貸款成數,從源頭修法,初步已將工業土地的炒作氣焰壓制,另外,也從金融手段與法定手段上來管理工業土地的炒作。
首先是取消工業土地稅負上的優惠,其中,將地價稅提高5.5倍,改以千分之55課徵,房屋稅則是恢復一般稅率,以3%來課徵,同時針對閒置2年到5年的工業土地,進行使用上的管理,國發會也同意修改產創條例,賦予強制買回閒置工業土地機制。
事實上,台灣的工業用地存量其實相當足夠,總面積約有2814公頃,但廠商所關注的是工業用地的區位與價格的合理性,都會型工業區絕對比位在郊區的工業區更加受歡迎,由於交通方便,又可聚集上下游產業鏈的廠商,成為廠商最喜愛的設廠地點,但也因此形成都會區工業用地不足、非都會區工業地乏人問津的窘境,再加上近年的炒作,深化了都會型工業區土地短缺的問題。
為了杜絕工業用地炒作,解決用地不足的問題,經濟部也打算放寬都會型工業區容積率,希望爭取容積率高於營建署同意的基礎容積1.2倍,也就是由210%提高至252%,讓廠商投資設廠意願提高。
同時,在今年6月最新出爐的房地合一稅中,工業用地也被納入其中,因此,未來工業用地買賣也必須課徵15%到45%不等的稅率,工業用地的炒作問題,基本受到控制。
事實上,台灣的工業用地在資金熱炒下,價格早已回不去了,但更深遠來看,這是對產業發展的嚴重傷害,而農地的炒作,則是對台灣農業造成危害,這些都是當初奢侈稅制定時所始料未及的。政府在制定法令時,如果仍用過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思維,台灣眼下的競爭力與下一代的未來,恐怕都大事不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