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海洋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6-09-18 08:12
VR購物崛起 電商雙雄互尬
VR購物崛起 電商雙雄互尬
2016-09-18經濟日報 記者林宸誼/綜合報導
原定9月上線的阿里巴巴「淘寶buy+」計畫,直到目前還未公布;京東已在中秋前夕宣布成立電商領域首個「VR/AR產業推動聯盟」,還發布App「VR購物星系」。阿里、京東,或是亞馬遜,這些電商巨頭都已瞄向VR購物這塊市場大餅。
中國經營報報導,兩個月前的淘寶購物節上,「Buy+」的出現曾轟動微信朋友圈,雖然當時僅進行內衣等商品的展示。
根據阿里巴巴官方的計畫,淘寶Buy+的用戶測試將於本月在大陸上線,支付寶也將會推出VR支付功能,淘寶Buy+可為用戶帶來360度全景式的購物體驗,使用者可以根據「掃描」來瞭解產品的價格、品質、試穿評價等資訊。
京東已於9月6日宣布聯合英特爾、HTC、暴風魔鏡等30多家上下游企業成立電商領域的首個VR/AR產業聯盟。與此同時,京東與暴風魔鏡、英偉達達成採購合作,將在三年內銷售1,500萬台VR頭戴式顯示裝置、1800萬個VR顯卡。
相比於阿里、京東,亞馬遜相對低調。今年8月,亞馬遜透過一條招聘資訊透露未來欲進軍VR領域的意圖。原文稱:「2016年,我們將搭配Oculus Rift,HTC Vive以及索尼的PlayStation VR遊戲頭戴設備,發布實體和線上的擴增實境(AR)購物體驗,並登陸任天堂還未正式公布的下一代遊戲機上。」
業內人士認為,VR購物對電商企業有提升轉換率的益處,對消費者有購物體驗提升的優點,消費者線上購物時,對商品的瞭解不再停留僅能查看文字和平面圖片資訊的層面上,可以360度、將商品內外全方位的觀察瞭解,乃至試用。
電子商務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趙振營認為,VR/AR技術於電商而言,最大的收益即是用戶消費體驗提升所帶來的商品交易總額(GMV)轉換率的提高。
報導援引電商分析師魯振旺表示,VR卻並非適合所有的電商企業,目前大陸本土電商的格局基本已定,新增顧客數量日趨減少;同時GMV的轉換率卻在下降,一方面是顧客由之前追求廉價變為追求體驗,另方面電商使用者的規模已接近飽和。
VR商用之路…待除四障礙
多名業內人士表示,VR的大規模商用,還需要克服硬體普及、應用領域、用戶體驗、研發成本共四大問題,VR購物離真正向用戶開放使用,至少還要二到三年。
大陸科技網站速途網報導,雖然各大電商平台陸續布局VR領域,但VR購物仍有許多缺點待克服。
例如在VR普及方面,易觀智庫分析師楊帆表示,目前包括HTC、暴風魔鏡、索尼等在內的VR產品研發企業產品,技術仍不夠成熟,性能展示還有所欠缺,因此還不普及。
VR購物應用領域仍有局限性。例如在家裝、服裝等個性化領域具有價值,但在食品及一些快速消費品上應用意義不大。VR購物的用戶體驗方面,目前一般人佩戴VR設備時間過長會有副作用,現階段單次使用時間最多不超到20分鐘,明顯限制VR購物的使用時間。
VR研發成本投入成本高,第一財經日報報導,暴風魔鏡合夥人崔海慶以建立商品3D模型的兩種方式為例,一種是找大量的3D美工透過製作的形式將商品製作出來,另一種是透過3D掃描器,先做泥塑,再透過機器進行掃描,目前這種設備民用化的還非常少。崔海慶指出,無論是哪一種,一件簡單的衣服或鞋子的模型的成本,可能在人民幣5,000元到1萬元(約新台幣2.5萬到5萬元)不等,更別提幾十件服裝、幾百雙鞋,成本高、工作量大。
崔海慶認為,VR購物並不是網路購物簡單的的延續,而是商品3D化及技術的升級。VR購物是一種新的購物形態,既有VR本身的特點,還要有購物的特點,是介於線下購物和網路購物之間,目前對VR購物的定義理解還過於狹窄。
新浪科技報導,由於VR產品剛剛起步,目前也僅限於影片播放和遊戲兩個方面,對於人與人間的溝通和購物方面還有待後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