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14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4-09-20 15:22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基地位於台南市安南區和順寮農場,計行政典藏大樓、展示教育大樓各一座。展示內容將著重在台灣歷史,包括多民族長時間與台灣自然環境互動的歷史。另外也包括台灣對外關係、台灣各族群、以及現代化的台灣等多項展覽主題。
其中行政典藏大樓於2007年完工啟用,全館於2011年10月29日開館,並列為中華民國建國百年系列活動之一。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籌建,源自1992年李登輝總統訪視臺灣省立博物館時,指示臺灣省政府進行「省立歷史博物館」籌建工作,1998年籌建計畫報經行政院核定。精省後,籌備工作改由中央政府接續進行。1999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成立「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2007年3月15日行政院核准正式成立「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前身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由呂理政擔任主任,2006年9月呂理政退休後,吳密察接任籌備處主任,2007年3月,行政院核定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正式成立,吳密察出任第1任館長。
行政典藏大樓建築工程於2003年底破土興工,2007年2月8日竣工,同年5月11日進駐。對外營運的展示教育大樓也於2005年動工,2011年10月29日開館。
在氣勢磅礡的擊鼓樂中,歷經12年籌劃、全國首座以臺灣歷史為核心的國家級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二十九日開館,館方特別送上第一年免費參觀的大紅包。臺史博表示,開館前二週的週末,臺史博的舞台區將陸續有「演奏臺灣100年」、「臺灣歌謠傳唱100年」及「展演臺灣100年」活動,緊接著還有帶大家認識臺史博的「臺史博OPEN講」講座接棒,活動多元,精采可期。相關服務與交通資訊可查閱臺史博官方網站(www.nmth.gov.tw)。
今日上午開館典禮以講述臺灣歷史的「渡海」、「拓墾」、「雲牆」、「融合」與「安居樂業」為題,透過演奏、舞蹈、歌唱等多樣的展演形式,次第地展現臺灣先民的故事。典禮首先由臺南在地團體組成的五行藝陣繞行臺史博的雲牆,再由和順國小戰鼓隊歡喜開場,象徵博物館和地方的結合。緊接著由世界級的十鼓擊樂團及臺南民族舞蹈團以融合舞蹈、音樂的創作演繹「渡海」、「墾拓」,呈現先民渡海的勇氣與胼手胝足的拓墾史,再由布農大愛文化藝術團從雲牆、舞台上嘹亮地吟唱布農古調展現象徵展望與開闊的「雲牆」,再由鄭日清、胡德夫、官靈芝及艾怡良等代表4個族群的歌手先後演出,最後再由表演者共同合唱「美麗島」,展現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融合的特色。
典禮邀請到文建會主任委員盛治仁、立法委員陳淑慧、許添財及在地的貴賓觀禮,並由主委盛治仁、館長呂理政及立委陳淑慧等共同將臺史博建築模型獻給來自不同族群的表演者,典禮在雲牆投射出的紙花彩帶與融合樂音中式開館迎賓。
文建會主任委員盛治仁表示,臺史博籌建的12年間,歷經土地取得、廠商倒閉、建築技術等多重問題,但都一一克服,今日臺史博能順利開館,要感謝的不僅是博物館工作人員,更是社會各界共同的努力。他表示,臺史博是臺灣第一座以庶民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完整保存了歷史最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閩、客、原、漢等族群先民的生活文化,未來也希望臺史博能夠成為臺南、南臺灣甚至是全臺灣民眾認識臺灣史的重要館所,帶領不同族群的人全面性的認識臺灣歷史、認識過往先民生活。
臺南市長賴清德也指出,臺史博的開館不但是臺灣文化推廣的盛事,更是都市文化建設重要的一刻。臺史博所在位置過去曾是東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希望臺史博能夠傳承歷史文化,宣揚臺灣這塊土地與人民的故事,也帶動地區與都市的發展。館長呂理政則語帶感性的指出,臺史博開館要感謝各界的協助,開館的同時也是一種對社會的承諾,臺史博未來也會更努力為大眾服務,成為獻給全體臺灣人的歷史博物館,榮耀臺灣。
典禮後,主委盛治仁與館長呂理政及貴賓、民眾,也陸續進入博物館內參觀,展場中庶民文化常見的香皂盒、電話亭等都讓貴賓印象深刻。主委盛治仁感謝博物館的捐贈者們,並鼓勵民眾慷慨向博物館捐出自己的珍藏,讓文物可以從私藏、三五個人共享的小眾,推廣到大眾共享,讓更多不同世代的人能夠認識臺灣,認識先民歷史文化。
開館日炎日豔豔,共有上千名民眾在館外等著排隊入場,為免民眾久候,臺史博也增開入館場次,從上午11時30分開放起至下午2時止,預計就有近2700人次入館參觀。由於首日開館人潮踴躍,臺史博也調整入館方式,開館日起,即採用排隊入館制,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開放民眾入館參觀,參觀方式為每15分鐘開放200人入館,民眾可由臨遊客停車場之側門、長和路正門2處入口進館。
歷經十二年籌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正式開館,為了與民眾同慶榮耀時刻,館方在開館當週及隔週假日規劃一系列開館活動,透過音樂、舞蹈、戲劇、藝陣等活動,並搭配文化市集,展演臺灣旺盛的生命力與活力,呈現歷史中的「百年風華」、「庶民文化」,讓臺灣人真正認識臺灣、認識土地、認識自己,創造更多的感動與認同。
第一次前往位於台南市的「台灣歷史博物館」就是在假日,但人潮實在是太多了,排隊進場的隊伍綿延不絕,讓我們不得不放棄進場參觀;第二次特地選了個星期二,還在早上9:00整一開館就給它衝了進去,果然還是得選在非假日才能免去排隊之苦,而且還得趕早(9:00也不早了)才可以享受不被打擾,盡情拍照的樂趣!
如果你也跟我第一次的遭遇一樣無緣進到展場參觀,也不用太灰心,因為在展場的外面周遭還是有還多可以走走的地方,讓你不至於敗興而歸。比如說那座由1350片太陽能面板及405片鋼印玻璃所組合而成的「光電雲牆」就很有看頭;與其相鄰的「雲天廣場水舞台」也別具特色;另外在「有情湖」及「忘憂湖」之間的「牽手橋」更是散心賞鳥的好地方,可惜我對鳥類一竅不通,只知道麻雀、白頭翁之類的~哈!在展場外遠一點的地方還有一個「快樂萬花筒」的生態園區,這裡樣養育了許多的蝴蝶,也有熱心的志工幫忙解說生態,這裡也可以讓小朋友玩玩沙子,喜歡大自然的朋友可以來這裡看看。
如果有幸進到展場,展場裡所展出的大多以靜態為主,它總共有四層樓。一樓設有一個圓形劇場,定時會播放約10分鐘的影片,假日的時候每半個小時播放一次,非假日為一個小時播放一次,現在播映的是「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的動畫,影片以植物為引子,完全沒有文字與人聲,介紹台灣的人文歷史從史前到現代,強調自然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量,稍微有點意象,但應該都還看得懂。一樓另外還設有兒童廳,裡面有時光隧道、自然台灣、農村采風、遊戲童年,小朋友應該會很喜歡才對。
個人覺得「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的二樓「斯土斯民」常設展最有看頭,展出以人為主角,並以歷史時間軸為序列,穿越割裂的統治政權,表現臺灣的文化與生活。這裡展出了台灣從混沌之初的原始人、原住民、異文化相遇、荷蘭+西班牙、明鄭、滿清、民國...等一路走來的足跡,而且這裡的蠟像也都製作得維妙維肖,有些甚至還與真人難分軒輊,看展時有時候還真讓人搞不清楚站在身旁到底是不是真人?感覺好像回到了博物館驚魂夜的場景,所有的塑雕像都活了過來~
這裡也是喜歡拍照朋友取景練習的好所在,你可以用各種角度、光圈、快門去拍攝同一個場景,而且他們永遠不會喊累!但請勿使用閃光燈及腳架,因為館方禁止,擔心傷害這些展出品吧!
另外,四樓為「當期特展」,展出物品會隨著時間而更換,目前展出有「看見歷史 館藏文物選要特展」、「百年生活記憶特展 」、「古城‧新都‧神仙府:臺南府城歷史特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