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不住制裁?俄羅斯海關爆用小麥換汽車 普丁靠「這」招救經濟- 2025.09.15
- 15:58
- 工商時報 吳英楷

俄羅斯為規避美元與歐元交易斷鏈風險,企業開始以小麥換中國汽車、亞麻籽換家電與建材。圖/美聯社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在西方國家祭出逾25000項制裁後,俄羅斯外貿市場正悄然重現1990年代的「以物易物」交易模式,為規避美元與歐元交易斷鏈風險,企業開始以小麥換中國汽車、亞麻籽換家電與建材,試圖重塑經濟制裁之下的貿易格局。
據路透報導,儘管俄羅斯與中國、印度等國建立密切經貿關係,但「以物易物」的回歸凸顯烏克蘭戰爭對俄經濟造成深遠扭曲,俄羅斯經濟部2024年發布《外貿以物易物指南》,鼓勵企業採用此模式,並提議建立專屬平台,該文件指出,此類交易可在無需國際金流的情況下完成商品與服務交換。
俄羅斯海關近期出現至少8筆實物交易,包括中國海南龍攀油田科技公司以鋼鐵與鋁合金換船用引擎,其中一筆交易中,中方以人民幣購車,俄方以盧布購買小麥,最終以穀物完成支付,另有交易以亞麻籽換取中國家電與建材,估值約10萬美元。
俄亞工業與企業家聯盟表示,以物易物的興起是反映去美元化、經濟制裁與流動性問題的綜合壓力,三位分析師指出,央行與海關統計數據出現70億美元差距,可能反映此類交易的規模。
雖然普丁宣稱俄經濟表現優於預期,但俄羅斯央行數據顯示經濟已陷入技術性衰退,通膨壓力升高,根據海關統計,今年前七月外貿順差年減14%,出口減少115億美元,進口則增加12億美元。
除以物易物外,部分企業轉向「支付代理人」、加密貨幣或透過俄羅斯國營銀行上海分行進行結算,俄羅斯BCS金融公司副總裁指出,目前企業同時採用10至15種支付方式,顯示制裁下的貿易創新與混亂並存。
回顧1990年代,俄羅斯曾因現金短缺與通膨飆升大量而改採以物易物交易,涵蓋電力、石油、麵粉與糖等,如今,儘管資金充裕,但西方經濟制裁再次推動此模式復興,成為俄羅斯對抗金融封鎖的非常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