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隆 發達集團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5-08-14 08:05

新聞眼/迎戰紅色供應鏈 別再錯失時機

2015-08-14聯合報 本報記者彭慧明
昨天台積電終於盼到可獨資到大陸設廠;距離完全禁止的「戒急用忍」年代,整整廿年。在此期間,英特爾在大連設廠、三星在西安設廠,唯獨台灣自斷手腳。台灣現在進一步開放,終於認知到面對現實的必要。
當台灣科技業領先大陸時,政府卻反對晶圓代工、面板業者到大陸設廠。二○○二年經濟部開放到大陸投資設立八吋晶圓廠時,規定須先在台灣設立十二吋晶圓廠並量產六個月以上,才能將八吋廠舊設備移往大陸。
事實上,以當時大陸晶圓代工產業的競爭,八吋廠、零點二五微米製程欠缺市場競爭力,台積電搶頭香申請以百分之百持股方式設立松江廠,「模範生」被整整審查了將近廿個月,直到二○○四年才拿到許可。
反對台積電到大陸設廠的理由各式各樣,最重要的莫過於「技術外流」、「被大陸抄襲」;但比台積電製程更先進的英特爾早就在大陸設廠,引進更好技術。
兩岸半導體產業競爭從來不等台灣。二千年時,在美國半導體工作的張汝京到上海創辦中芯國際,一口氣蓋了三座八吋廠,又買了一座八吋廠,台積電松江廠還沒成立,中芯國際已成為中共官方支持的半導體大廠。
耐不住台灣「慢吞吞」的聯電,二○○一年迂迴前進蘇州的和艦半導體。雖然聯電矢口否認,但二○○六年,新竹地檢署還以背信及違反商業會計法等罪嫌起訴負責人曹興誠、宣明智,最後才陸續判決無罪。
台灣半導體業界八吋晶圓廠登陸,貽誤先機,而同時大陸半導體產業起飛。以中芯來說,興建時還落後台灣製程三年技術,開始運作時急起直追,只差台灣不到一年;英特爾在二○○九年已用上六五奈米製程,台灣的零點二五微米以及再開放的零點一八微米製程「弱爆了」。
大陸政策積極支持本地業者發展,即使台灣禁止晶圓廠高階製程登陸,仍與英飛淩、爾必達等國際大廠合作,大量吸收台灣半導體人才,兩岸技術差不斷縮小。
即使政府釋出誠意,如果無法讓業者更有效率經營生產線,競爭力依然有限,對於面對紅色供應鏈及外商資本戰的台灣廠商來說,也只能謝謝政府「意思到了」。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