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han隆 發達集團總裁
-
來源:房產
發佈於 2015-09-28 20:03
老宅與百年糕餅的相遇回到30年代享茶點
記者朱語蕎/專題報導、黃柏榮
老屋新生概念近年在台灣遍地開花,不少建商業者在等待都更之際,先將房舍改造成餐廳或咖啡廳,改善周邊市容,擁有百年歷史的郭元益,則特別找了間80多年的老透天,將舊房改建成新式咖啡店,保留老房子既有裝潢建材,加上更多古樸配件,在熱鬧的士林商圈,營造濃濃台式古厝風味。
從士林發跡的郭元益,以糕餅打響名號,至今已近150年歷史,是台灣餅店的代表之一,百年老店近年不斷創新,開設糕餅博物館、觀光工廠,今年初更進一步結合糕餅事業,成立首家餐飲店House of Kuo(HOK),特別選在擁有喜餅一條街之稱的文林路,改造當地一棟老舊建築,轉變成新式咖啡店,讓人彷彿走進30年代的台灣老房。
80年老屋改建成文創咖啡廳
郭元益文化事業部經理李坤聰說,HOK原址最早是一家合婚店,與郭元益喜餅有密切關聯,郭元益總店也在附近,士林是郭元益發源地,很快便選定這間店址,擁有80多年屋齡的老透天,一直都有人住,充滿人氣也是選址主因,李坤聰說,3層樓的透天,面寬不大,裡頭卻擁有許多台灣老房子元素,加上建築師巧思,成為時下最流行的老屋文創咖啡廳。
負責設計的建築師張世恭和方志偉表示,郭元益希望呈現家的概念,來這喝下午茶就像回到老家般自在,因此保留了部分老屋裝潢,仿造台灣30年代住家風格,1樓騎樓的6角磚,是特別找台南製窯場特製,6角磚在以前是有錢人家才有的配備,這次特別重現當代大戶人家風華,從進門入口就感受濃濃老式風範。
由於屋齡已十分老舊,建築師不增建多餘區塊,僅加強建物結構安全,並在天井加裝許多鋼板木條,1樓大片開放式落地窗設計,讓人完全感覺不到街屋的陰暗狹小,2樓的天井則增加了採光,陽光灑落下來的自然光,成為室內最舒適的一景。
保留老宅裝潢 重回兒時阿嬤家
一入門的長廊,彷彿回到兒時的小巷弄,狹長的樓梯,是當年古厝保留下來的裝潢之一,建築師僅加裝了扶手增加安全,樓梯上紅色洗石子已是絕版建材,而一旁的白色磁磚牆及舊廣告鏡面,就像小時候阿嬤家的裝潢,讓人不得不多看幾眼,遙想童年時光。
順著樓梯往上,保留了大片水泥粉光牆及舊門框,斑駁的牆面更增添老宅味道,建築師找了許多古件搭配,像是傳統碗盆、方形窗框、容器、方櫃等古樸配飾,並利用木抽梯當作置物櫃的巧思,將小角落妝點成展示區,陳列許多糕餅食材和相關物件,讓民眾可就近感受糕餅製作的歷史。
糕點中西融合 餅模洗衣板成裝飾品
座位區的牆面上,還擺上製作糕餅的餅模,處處可見郭元益將糕餅融入設計的用心。李坤聰表示,整個空間以米白色、豆沙色和台灣藍色為主調,米白色代表郭元益最知名的豆沙餡餅,豆沙色就是內餡的顏色,而藍色則是傳統台灣住家最常出現的顏色,這3主色充斥在店裡每個角落,其他家具軟件,則盡量以簡單、樸實為主,大地木質感最能將傳統房舍的美感重現。
House of Kuo在傳統街屋內保留古厝裝潢,同時增加了新穎元素,在餐飲上也力求創新,西式甜點馬卡龍內,加上了中式豆沙餡、地瓜、綠茶等台灣食材,巧克力內也加入了芝麻或茶香,中西融合激盪出不同口感,就像HOK將老屋改造成全新餐飲店般迷人。
建築師說法
元境聯合建築事務所 方志偉、張世恭
80多年的老宅最需要加強結構安全,其它則盡量以樸實不加裝飾的方式重現,最困難的地方就是水火管線的配置,畢竟要將原住家變成餐廳,該如何在狹小的空間增加足夠的烹調區,成為此次最大的挑戰,我們幾乎沒有變動增建空間,讓老屋呈現最原始的樣貌。
特別保留下來的樓梯,特殊洗石子建材已無法重現,在1樓入口擺放了長凳、紅色信箱,以及從房子挖出的舊水表,讓民眾一進門就像回到鄉下老家;2樓則保留了一面水泥牆,不多做任何修飾,完整呈現其斑駁樣貌,搭配舊窗框、門框以及老件,並將糕餅食材擺放展示,成為最復古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