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yz88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1-05-16 07:06
一切都指向通膨升高 投資人卻未做好準備
我們可能正處於財務世代的轉捩點。政治、經濟、國際關係、人口結構以及勞工市場都轉為支持通膨升高。過去40多年來,財金政策都以打擊通膨為優先要務,對投資人與消費者友善的政策不再流行,不只美國,全球許多國家皆然。(延伸閱讀:【Reuters】Fed容忍通膨暫時超標 將推升商品價格)
投資人對這個轉變並未做好準備,可能是因為很難指出此種歷史性轉捩點的確定位置。當然這回也可能又是一次「狼來了」,但從五條陣線來看,出現全面轉變的證據相當明顯。
美國聯準會(Fed)為首的多國央行,目前都不太擔心通膨升高
金融海嘯之後,央行決策官員對通膨低於目標的憂慮,遠超過通膨破表。但最近官員們已採取決定性的行動以放寬通膨目標,例如Fed採取平均通膨率這種新的軟性決策架構,能夠容許通膨超標數年,來彌補之前通膨未能達標所留下的缺口。
再者,Fed己不再依據通膨預測而採取先制性行動,而是等待通膨真正升高之後才行動。由於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影響有很長且不確定的時間延滯,因而使Fed因應通膨升高的行動有可能錯失機會。
無論是之前葉倫主政,還是現在鮑爾擔綱,Fed都重視充分就業這項第二目標。Fed尤其聚焦於邊際勞工的福祉,包括少數種族,因此有意使景氣的熱度高於正常水準。反過來看,則是當Fed認為使景氣降溫及緊縮貨幣政策的時機來到,這些群體也會知道他們將最先受害,如此可能使Fed更不易快速升息。
政治氛圍已轉為現在多花錢,將來少還債
從尼克森主政之後,共和黨人士已經願意在自己當家時放棄平衡預算的主張;川普大幅降低企業稅率,因此早在肺炎疫情爆發之前,預算赤字激增到和平時期的最高水準;拜登上任後更願意大筆花錢,而民調顯示他新提出的兩項支出計畫也得到多數民眾支持,雖然他也主張提高企業及富人的稅負。
其他許多已開發國家的情況也類似。金融海嘯之後沒多久,許多國家就開始撙節,使經濟復甦無力。政治人物本來就偏愛多花錢,而且也不可能重蹈2009年的覆轍,這也加重通膨壓力。
全球化退流行
過去40年來自由貿易協定大行其道,競爭激烈,從而壓低物價。中國大陸1978年後實施改革開放,2001年「入世」,更為全球產能平添了8億多勞工。
但「全球化」已經越過頂峰。拜登政府延續了川普的保護主義主張,只不過手段較為巧妙而已。實施刺激措施的同時,也夾帶了「買美國貨」要求,而中國仍是美國的箭靶。歐盟正在規劃新的碳關稅,英國也因為「脫歐」而採取新的貿易管制。
目前仍有新的雙邊貿易協定出現,因此自由貿易並未壽終正寢,但全球化的步調的確已經放慢。
人口結構加重通膨壓力
全球化的好處之一,就是當本國勞動力擴張減速時,可以多用外勞;但身為全球製造業中心的中國大陸,人口也已接近、或已經達到頂峰,而美國過去十年來人口增加率也是1930年代以來最低。當勞工面臨的競爭壓力下降,且較不擔心企業外移時,他們就能要求較高的工資。
勞工權力伸張將使工資及物價承受上升壓力
現在就回憶1970年代時的罷工熱潮,仍為時尚早;工會已遭摧毀,重建需要時間。
但拜登政府強力支持工會,且組織工會也可能比以往容易。近年來朝向「零工經濟」發展的趨勢,能夠增強勞工市場的競爭及壓低勞工所得,但現在這種潮流已經受到國家的壓力,且多個歐洲國家也打擊企業規避雇用法規的作法。美國勞工部長最近建議,許多美國「零工經濟」領域的勞工應被劃歸為雇用人員,讓他們得享更多權益。
上述各項轉變都在慢慢進行之中,且除了入口結構因素之外,每一項轉變都會有很強的政治後座力。Fed仍可能願意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膨,即使犧牲一些就業也在所不惜。葉倫最近表示,政府擴大支出可能使利率必須「上升一些」,顯示拜登政府並不會要求Fed壓低利率。另外一些還在觀望的勞工可能重返職場,使勞動力增加,抑制工資的升勢。
疫後支出激增,加上供給能力受限所引發的短期通膨壓力,可能是大轉變的起點。但在更大的趨勢確立之前,通膨仍可能先再度回降。這並不代表轉捩點並不存在,而是需要更長的演變時間。
如果我們的確處於轉捩點上,則此時如果犯錯,代價將非常之高。投資人在殖利率僅1.6%時買進10年期美國公債,一旦通膨升高,將會損失慘重。即使通膨率達到2%目標一段時間,投資人也將損失購買力;如果年通膨率升到3%,即1990年代的平均水準,則公債投資人將非常痛苦;如果通膨率升到1980年代時平均5%的水準,對公債投資人而言將是「大屠殺」。
現在就認定定通膨將一路衝高,仍言之過早。但如果在建立投資組合時完全不以通膨升高為重大風險之一,則顯然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