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實力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基金
發佈於 2015-12-28 08:55
避險增益新時代座談/CTA基金攻守兼具 投資新星
避險增益新時代座談/CTA基金攻守兼具 投資新星
2015-12-28 02:34:07 經濟日報 記者趙于萱、張晟豪、周克威/台北報導
由經濟日報主辦,期交所與期貨公會邀請專家,18日在外貿協會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資產管理競爭力-投信業避險增益新世代」論壇,出席人士余文耀(左起)、黃湘惠、蘇鼎宇、林弘立、劉連煜、薛琦、賀鳴珩、于趾琴一起合影。 記者徐兆玄/攝影
美國聯準會宣布升息1碼後,全球股、債、匯、原物料市場動盪,其中,國內已快速發展的期貨市場,不僅提供投資人避險管道,以確保自身權益,並有投資新契機等待發掘,在現今法令、投資環境逐漸成熟中,另類投資基金(CTA)將是新焦點。
由經濟日報主辦,中華民國期貨業商業同業公會、臺灣期貨交易所、中華民國證券投資信託暨顧問商業同業公會協辦的「資產管理競爭力-投信業避險增益新時代」座談登場,邀請包括前證交所董事長、現任世新與東吳講座教授薛琦,以及元大期貨副總賴聖唐,國泰、元大、復華投信基金經理人主講,也因為全球股、匯、債等市場因美國聯準會升息而激烈波動之際,吸引爆滿的投信、期貨、投顧等專業經理人與投資人湧進現場。
經濟日報總編輯于趾琴表示,由期交所今年7月推出人民幣匯率期貨,看準台灣超過3,000億人民幣的定存以及龐大的台商需要為手上人民幣資金避險的商機,該項商品在7月下旬甫推出,今年8月即遇上人民幣出現史上最大貶幅,也引爆握有人民幣的法人及投資人為手上的人民幣進行避險。
而比台灣更早推出類似商品的期貨交易所,包括香港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俄羅斯交易所、及美國的芝加哥商業交易所也都有類似的期貨商品。
但是隨著今年8月人民幣匯率先重貶後再持續震盪,到今年11月時,國內期交所的人民幣匯率期貨單日最大成交量已突破6萬口,目前的日平均成交量也維持在1萬口以上,早已是這項商品全球最大成交量的交易所,也包括CTA等新種金融商品在國內發展的基礎。
期貨公會理事長賀鳴珩表示,國內在六、七年前就已經創設的CTA市場,以目前三檔屬於主動式操作的國泰投信Man AHL、元大投信多元策略、康和多空成長的CTA來說,報酬率在8%至23%之間,在今年投資界來說,是相當少見的亮眼績效,在目前全球投資環境動盪的時代中,投資人在全球股票基金布局中,至少要有10%~30%比重的CTA。
期交所董事長劉連煜指出,國內期貨市場去年交易量首度突破2億口大關,並創下歷年來新高;今年現貨市場雖然仍顯疲弱,但期貨市場表現卻不一樣,10月12日時,累計交易量便已超越去年全年交易量,至今累計交易量已達2.5億口,再創下歷年新高,並較去年同期成長35%。
在資產管理界競爭激烈的此刻,運用期貨等衍生性商品,作為投資組合避險或增益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結合資產管理與期貨運用的共同資產配置,重要性,已快速提升,不僅有利基金多元配置,強化及穩定整體投資組合的操作績效,並可帶動國內資本市場的穩定成長。
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林弘立則指出,國內投信利用期貨商品已由過往單純的「避險」、到目前的「增益」、即將成為投信基金中的「產品」,以目前來說,包括ETF與各項槓桿正向、反向等CTA來說,昨日占台股成交比重已達10%,在市場的影響力,將使得專業投資領域的經理人、投資人,都需開始了解CTA。
賴聖唐指出,所謂的CTA,就是講求絕對報酬操作的基金,只不過,是利用期貨商品進出而已,雖目前市場對高槓桿、高風險的期貨商品,都心存一定的警戒心,不過,觀察近年CTA基金表現,平均年報酬都有15%左右的水準,也成為全球成長最快速的基金類型之一,也因此,在目前動盪的投資環境中,投資人目前需了解CTA的本質、並加進投資組合中,才能進一步提升資產組合
薛琦:衍生性商品 發展空間大東吳、世新大學講座教授薛琦 記者徐兆玄/攝影
東吳、世新大學講座教授、行政院前政務委員薛琦18日參加「資產管理競爭力—投信業避險增益新世代」論壇表示,美國聯準會實施長達6年的零利率政策,全球資金寬鬆導致金融衍生性商品大增,台灣雖有健全金融體制,衍生性商品卻還有極大發展空間,建議主管機關心態開放,「問題在於方法和決心。」
薛琦表示,美國聯準會為振興經濟,自2008年起實施零利率政策,6年多來美國物價不漲反跌,美國房市也出現價跌量停滯的不尋常現象,顯然經濟刺激效果不彰,但全球市場在資金釋出下,發生貨幣總量失控、銀行浮濫資金增加,資本及貨幣流動加遽,產生龐大的套利和避險需求。
此情況導致全球金融衍生性商品快速成長,薛琦指出,除了期貨衍生性商品,CTA和對沖基金規模也不斷走高。台灣近10年的金融商品亦推陳出新,以指數型基金(ETF)為例,目前ETF資產規模占整體市場成交值比達到10%,相當了不起。
薛琦認為,台灣金融環境有條件成為經濟成長的引擎,但受限主管機關的法規和作為,衍生性商品發展面臨挑戰,包括開戶數目長年停滯、國內法人參與期貨交易比重明顯低於外資法人、境外外資參與期貨交易的成本高,及電子交易制度必須因應衍生性商品交易增加帶來的高頻交易。
薛琦建議,未來可以從策略聯盟和提升系統效能等兩大方向著手,一方面期交所需要多和國外交易所合作,並考慮引進部分新型商品,例如,新台幣兌外幣的外匯期貨、外匯選擇權和能源期貨選擇權等;另方面交易系統必須改善,現階段最快的交易撮合速度為五秒鐘,仍存在時間落差。
賴聖唐 找多空趨勢 創絕對報酬元大期貨副總經理賴聖唐 記者徐兆玄/攝影
「為何我們需要CTA期貨信託基金?」元大期貨副總經理賴聖唐以此問題做為演講開場,從投資人角度向聽眾們說明如何實踐期貨信託基金概念,利用期貨達到避險增益。
賴聖唐指出,目前國內共有七檔公募期貨信託基金,分為ETF(被動型態)與CTA(Commodity Trading Advisor,商品交易顧問基金,主動型態)兩類。CTA屬於期貨信託基金之一,特點在於以期貨為操作標的,多空雙向操作配合八大類資產輪動:金融類的股價指數、債券、利率、外匯,大宗物資類的能源、農產品、貴金屬、民生金屬,從簡單的角度思考,等同於一次購買16檔正、反向ETF基金。
1987年,三位劍橋及牛津的物理學家共同創立CTA程式交易概念,透過電腦24小時買賣超過150種以上的期貨,以順勢操作為原則,尋求全球市場獲利機會。自此CTA進入萌芽、發展期,至今在歐美投資熱潮仍方興未艾。
賴聖唐說明,CTA期信基金建立在數學實證基礎上,嚴格控制下檔虧損(保護本金)與波動率(波動率低將使複利效果好),計量式操作透過相關係數配置投資組合,分散齊漲齊跌之風險,對於標的只看「價格分析」也就是客觀數據,然後透過「趨勢操作」在價格頂部與底部之間迎上明確多空趨勢,進而創造絕對報酬。
賴聖唐認為,在投資上不可陷入資產配置、相對報酬等迷思,在思考雞蛋是否真的放在不同籃子時,考慮相關係數才是重點,當兩個資產報酬率之相關係數愈低,就代表兩個資產的走勢較無關聯,適合做為投資組合;而相對報酬已擊敗市場為目的,並沒有真的以獲利為首要目標,無法滿足長期資金需求。
國泰、元大、復華經理人分享心得盯波動率 提升淨值穩定性「資產管理競爭力—投信業避險增益新世代」論壇邀請首屆期貨鑽石獎三位獲獎經理人:國泰台灣計量基金經理人蘇鼎宇、元大新興亞洲基金經理人黃湘惠,以及復華大中華中小策略基金經理人余文耀與會,暢談自身運用期貨避險。
蘇鼎宇從自己操作基金的經驗出發,分享計量基金如何進行動態期貨避險。蘇鼎宇表示,計量基金從因子輪動觀察台股走勢,如2008、2011兩年的波動率(volatility)數值,呈現出台股的向下趨勢,可做為分析基礎;並指出,透過期貨操作可提升淨值穩定性,而最大好處在於可藉此提供下檔保護,以避免傷害本金。
長期關注新興亞洲市場的黃湘惠認為,在波動行情中絕大多數的主動型基金無法擊敗指數,利用期貨工具可守不敗之地,防範下檔(系統)風險,與上檔(跌深反彈)風險,進而攻可贏之敵。
黃湘惠以今年的新興亞洲市場為例,在第1季南韓、菲律賓表現佳,港股則在第2季表現搶眼,但到第3季卻重挫,而第4季至今則有香港及印尼股市跌深反彈,這樣的現象說明新興亞洲市場輪動快速,認為若只以股票操作難以依趨勢轉移標的區域,但運用期貨工具將可做到靈活國家配置,快速地變動資產配置重心,把握新興亞洲高報酬、高風險投資機會。
余文耀認為,目前全球低利率環境持續,投資者被迫承擔高風險、高槓桿以追求利益,但一旦利率上升波動將加大,期貨等避險工具就更為重要。
他表示,個人在運用期貨上的用途主要為避險,透過期貨可低成本且快速地降低基金持股比重,同時增加槓桿,達到市場上漲時,跟漲較多效果,並可進行價差交易、調整基金國家配置等,有效控管風險。
余文耀並給投資人幾項建議,例如透過架構分析跟隨趨勢,不要拘泥於小波動而過度技術操作,持續修正自己的操作系統,同時在判斷市場方向之外,資金管理與進場策略也相當重要,並切記勿過度承擔自身無法承擔之風險,適時進行停損,才是投資之道。
期貨避險 配置效果更靈活
為推廣台灣多元、創新的期貨市場和衍生性金融商品,「資產管理競爭力—投信業避險增益新世代」論壇邀請元大期貨副總經理賴聖唐及首屆期貨鑽石獎三位獲獎經理人,面對專業經理人及投資人提問分享自身以期貨避險增益的經驗。經理人一致強調,操作期貨有助降低避險成本,獲取槓桿效果,是優化基金績效的好工具。
台灣期貨市場已發展多年,但現階段法人參與程度有限,更遑論一般投資人。國泰台灣計量基金經理人蘇鼎宇表示,事實上期貨市場屬零和操作,輪動快速,若在管理基金同時納入期貨操作,有助降低標準差,如CTA期貨基金每年標準差可控制在8%左右,比起加權指數年標準差約13%更能產生回檔控制效果。而利用期貨避險時保護本金部位,提升淨值,提供投資人更長期的報酬,對基金管理相輔相成。
賴聖唐表示,CTA期貨基金最大特色為標的多元,分散風險,並透過數學運算的模組產生買賣決策。但CTA本質不易理解,投資人難掌握投資報酬來自何種標的,因此購買意願較低,從操作面來看,則有法規限制,和期貨人才教育不足,使投資報酬率佳的CTA在台灣乏人問津。
元大新興亞洲基金經理人黃湘惠表示,操作期貨理論上不難,但實際操作會面臨許多挑戰,必須進一步了解期貨才能增益避險。對她而言,操作期貨最大優勢是在看到某項標的卻遇到短期波動,利用期貨能防範下檔風險,以她操作的新興市場基金為例,今年首季到年末,新興市場各國表現都快速輪動,她採用期貨避險,就發揮靈活配置效果。
復華大中華中小策略基金經理人余文耀認為,操作期貨最大幫助為低成本,並能快速降低基金持股比重,還可提升槓桿效果,達到增益功能。目前市場上雖有投資人以選擇權輔助基金操作,但選擇權存在時限問題,相較之下,期貨不但沒有期限,判斷時也只有看空看多兩種操作方向,如一般投資人想增加避險和增益工具的多元性,建議考慮使用期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