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實力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6-06-01 08:00
食物正名計畫 這次輪到的是…太白粉
2016-06-01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
繼炊粉、巧克力、奶油公告正名後,衛福部食藥署「食品正名計畫」要求業者必須明確標出「太白粉」成分是樹薯或馬鈴薯;洋薏仁、小薏仁、珍珠薏仁等都不是薏仁,而是大麥;相關措施最快明年上路,違者最高開罰三百萬元。
食藥署食品組副組長許朝凱表示,太白粉是約定俗成的名稱,所以並未要求太白粉改名,成分大多為馬鈴薯或樹薯,業者須標明,不得再寫主成分太白粉。
食品工業研究所長施坤河表示,真正的薏仁通常添加在四神湯中,比較大顆也比較圓滾;至於常在綠豆湯、剉冰配料中出現的洋薏仁、小薏仁、珍珠薏仁,全是大麥。食藥署要求業者須再標示為大麥,如「洋薏仁(大麥)」,否則民眾以為兩者的營養價值相同,會被誤導。
食安中心執行長許輔表示,食藥署推動正名計畫,經濟部也應該提出食品的國家標準。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主任謝榮鴻說,正名讓民眾直接知道產品原料,很多產品為了行銷而命名,政府應管理上下游原物料,而非要求產品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