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2929 發達集團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5-24 06:13

學者︰發行國家韌性債券 引導壽險資助財政與國安

2025/05/24 05:30  
成大政治系教授、國策研究院執行長王宏仁建議,政府可主導發行具政策導向的「國家韌性債券」,結合國防安全與國際戰略雙目標,建立一套壽險資金、國安需要與財政穩定三者兼容的新制度。(資料照)
〔記者高嘉和/台北報導〕台灣壽險產業長年累積巨額的海外資產(多數為美債),成為亞洲金融「超級強權」,卻因欠缺有效避險架構,在面對匯率劇烈波動時,暴露出高度資產負債錯配風險(currency mismatch)。成大政治系教授、國策研究院執行長王宏仁建議,政府可主導發行具政策導向的「國家韌性債券」(Resilience Bonds),結合國防安全與國際戰略雙目標,建立一套壽險資金、國安需要與財政穩定三者兼容的新制度。
王宏仁指出,壽險業之所以大量投入海外資產,關鍵在於國內缺乏可投資、可長期持有、且具穩定收益的資本工具。壽險公司以新台幣收取保費,卻因國內缺乏合適標的,只能換成美元投資海外資產,形成結構性資產錯配,不僅造成台灣資本市場空洞化,也讓台灣在國際金融體系中長期處於被動地位。
他說,政府過去也希望引導壽險資金投入公共建設,盼活化長天期資金、強化基礎建設動能,但始終難以落地。因許多BOT案曠日廢時,程序繁瑣、環評延宕,使壽險業難以估算風險,加上政府部門對創新投資架構普遍冷淡,官僚體系缺乏整合與推動意願,導致理想與現實形成斷裂。
王宏仁建議,政府可參考美國於一戰、二戰期間推動的「自由債券」(Liberty Bonds)與「國防債券」(Defense Bonds)經驗,由中央政府主導發行具政策導向的長期公債,結合國防安全與國際戰略雙目標,建立一套壽險資金、國安需要與財政穩定三者兼容的新制度。例如美國一九一七年發行的自由債券籌集超過一七○億美元,二戰時期的國防債券更進一步引導民間儲蓄、抑制通膨,成為金融與國家動員結合的代表。
他強調,台灣當前雖非戰時,但國防預算遭在野黨凍結、預算審查遲滯,政府急需一套創新財政工具,能在不依賴短期政治協商的情況下,滿足中長期戰略需求。在外交戰略上,台灣也需足夠的「銀彈」資源,才能有效參與國際合作、援助民主盟友,突破中國的打壓;若能發行「國家韌性債券」(Resilience Bonds)或「自由參與債券」(Freedom Bonds),將用途明確導向國防與國際合作,並設計成壽險公司與民眾皆可參與的產品,將有助於實現公共利益與資本效率的雙重目標。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