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han隆 發達集團總裁
-
來源:房產
發佈於 2015-04-18 10:09
落實利益迴避 不動產評價委員排除建商
2015-04-18 聯合報 記者沈婉玉/台北報導
內政部修改地價評議委員會組織結構、排除業者代表,財政部也修改縣市不動產評價委員會組織規程,外聘評價委員成員排除業者但新增專家,以落實利益迴避原則,希望未來房屋評定現值能更接近市價。
財政部官員昨天表示,公告地價、公告現值及房屋評定現值等不動產稅基嚴重偏離市價,是不動產稅制偏低的主因。各縣市地價及不動產評價委員會定期評定公告地價、公告現值及房屋評定現值,但過去委員會組織成員中都有業者代表,有球員兼裁判之嫌。
財政部官員指出,各縣市不動產評價委員會每三年評定一次房屋現值,評出的價格就是課徵房屋稅及契稅的依據。簡單說,若房屋現值調高,房屋稅就會隨之加重。
地價稅、土增稅及房屋稅等不動產稅是地方政府的主要稅收來源,不動產持有稅過低,不但使囤屋問題嚴重、違反居住正義,也讓地方財政不健全。
在大家都不願當壞人的情況下,出現建材與人工價格持續上漲,但房屋標準單價卻30多年沒調整等不合理的現象,使房屋評定現值普遍與真實市價有極大落差。目前,評定現值平均只有市價的三成。
為提升不動產估價的專業及客觀性,並落實利益迴避原則,財政部修正不動產評價委員會組織規程,調整委員會組織成員的遴聘資格,排除建商及營造商,但提高專業人士的比例,以健全房屋評價作業,讓評價更合理,更貼近市價。
財政部官員表示,不動產評價委員會新的組織規程增加遴聘土木或結構工程技師公會的專業技師,以及都市計畫專家學者,並增加不動產估價師代表,以提高評價專業性。委員人數由原本最多13人,擴大為1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