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6-02-20 10:53

通縮時代來臨顛覆傳統,購屋置產也是另類強迫儲蓄投資法

飛小魚2016-02-1912:45
原以為農曆春節期休市而躲過「劫難」的台股,可能會展開補跌。幸好猴年新春果真「開紅盤」,前兩天有個好彩頭,都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度過慘澹的2015年後會迎向曙光,就像新年全省難得陽光普照的好天氣。
這次來聊聊房市好了。有個剛新婚不久的七年級女孩來家裡作客,問她準備買房子了沒,她回說台北市太昂貴買不起,想要買在土城,無奈老公對新北市「無感」,暫時沒有達成共識;可是,她的好朋友在台中買了間32坪的房子6百多萬元,讓她好生心動!
我們總是會預設立場,然後,就把自己困在一個框框裡了。明知「天龍國」的房價高得驚人,即使是今年起開始實施兩稅合一制,奢侈稅退場,新稅制的衝擊、景氣蕭條經濟低迷、是否打房政策奏效房市也進入寒冬,但重點是買氣依然萎靡不振,儘管房價開始從高檔反轉滑落,但動輒一、二千萬元的房子,還是讓人望而卻步。
是不是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當然房事茲事體大,不是拉拔到其他地方去買這麼簡單的事情而已,終究還是牽涉到未來的人生──對習慣在台北生活的人,明知道只要一半甚至3成的資金,就可以在台中、甚至台南高雄買間同樣大的房子,但要思考的必須是全面性的利弊得失,更重要的是你自己的幸福指數。
自住是如此,投資也是。我想起過年前跟Jean的「沙盤推演」與正反面激烈辯證(哈,沒那麼誇張,只是討論),一樁很有意思的case。Jean在這次國內房地產業驚人的漲升行情中,算是有抓到末升段的尾巴,看對眼了毫不猶豫馬上就買,一反她買任何東西都要再三比價的超省錢個性。都說買房子就是要膽子夠大,最好還帶傻氣與不顧一切的衝動──當然前提是經過足夠的理性經濟效益評估,位於捷運站10分鐘以內的腳程是Jean購買台北市房子的必備條件,3年前理想建案的價格全數高不可攀,怎麼也買不下手了,奈何手癢難耐,偶然聽到南台灣一個大案子,她立即飛奔前往,才一個多小時光景,行動派的她又下訂了,喜茲茲拎著大紅袋子搭高鐵返回台北。
隨著交屋進入倒數計時,Jean的焦慮開始浮現,因為房市去年開始步入寒冬,加上遠在南部超出她能夠掌控的範圍,百思不得其解自己為何要自找麻煩,搞了個那麼遠的房子不曉得該如何處理才好。1月中旬她接到通知,來電興奮地說她「中大獎」,原來預售屋合約中明訂如果房子坪數差異超過3%以上,買方可以解約,建商將全數歸還所有已繳交的資金100萬元,前提是「不支付利息」。Jean眉飛色舞開心大叫:「喔耶,我解套了!」
經過過年期間冷靜思考與實地勘察後,我跟Jean面對面做最後的抉擇會議,當然我是以有經驗的客觀第三者角度來建議。買進的價位還算平易近人,30坪還有個大露台可以建構小花園,總價450萬元不到的房子,這個價位應該很難再買得到吧?再則,解約拿回100萬元,可以拿來做什麼投資?既然可以取得2%以下的貸款利率,房租如果又剛好足以支應,換句話說,跟它拚搏個5、6年,每坪再以18萬元售出似乎不算過分。我逐一拆解就各個關鍵點跟她分析模擬,手上資金還算遊刃有餘,也剛好找不到穩健可靠的投資標的物,依據Jean過往的經驗,房地產的投資報酬率終究還是相對「甜」。
我想說的是,在通縮時代來臨、黑天鵝滿天飛的投資黑暗期,的確是「現金為王」的年代,但另一層思維是,購屋置產也是另類強迫儲蓄投資法。Jean的例子很特殊,初始是因為原本習慣生活的台北市買不下手了,誤打誤撞以1/3不到的金額買了更大坪數的預售屋;雖然「中獎」了可以輕鬆解套,卻讓她實地走訪週遭的生活機能,發現該建案有太多首購族以致於自住比例居高。我建議她妥善運用利率走低優勢,透過銀行貸款讓資金可以靈活運用,倒也是「山不轉路轉」的一種投資策略。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