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yz88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0-06-19 02:20
【名家觀點】央行不降息 穩匯要更用力
昨(18)日中央銀行理監事會議,並沒有降息,重貼現率維持1.125%,仍是歷史新低。央行倒是下修今年經濟成長預估為1.52%,低於前次央行理監事會議預估的1.92%,也低於主計總處五月底預測的1.67%。
以現有的疫情資訊看起來,全球已超過800萬例確診,中國大陸似乎有二次爆發的狀況;美國、巴西及的狀況尤令人擔心。世界各國的閉鎖措施雖然逐漸解封,但全球的緊張狀況,仍然不容樂觀。相對的,台灣因為疫情控制得宜,已經解封。雖然第2季經濟成長率很可能較第1季下滑,但景氣展望穩定,1.52%的預估是結合最新的資料及世界經濟的狀況的判斷。
由於目前台灣利率已低,降息空間所剩無幾的情況下,央行子彈省著點用,未來如果疫情再度反撲或世界經濟有超乎意料的回檔時,傳統貨幣政策仍保有作用的空間。而且央行就是降息,意義也不大。從近期定存單、公債利率探底可看出,市場資金水位充沛,並無再度降息的必要性跟急迫性。
市場上本來有不少預期央行將降息半碼,甚至1碼的可能性。其主要著眼點,還是提振經濟,讓市場重回繁榮的軌道。降息影響經濟,理論上是利率下降,影響家計單位與廠商之消費及投資決策,達到刺激總合需求的目標,進而使經濟轉好。這是貨幣學的主要訴求及貨幣政策傳遞管道。但現在降息對經濟提振有限,且副作用倒是不小。
為什麼經濟提振有限?凱因斯很早就提出「流動性陷阱」。利率太低,人們寧願持有現金,投機性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為無窮大,擴張性貨幣政策就失去作用。
另外,央行總裁楊金龍於去年7月的演講中也提到:傳統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愈來愈有限。「人口老化會影響儲蓄行為與投資需求,可能拉低實質利率,使得降息以激勵需求與提高通膨的政策困難度增加。」為何實質利率會被拉低?關鍵在於年長者通常握有更多資產,借款需求較少,對利率高低及信用鬆緊較不敏感,也因此減弱了貨幣政策的效力。
其次是更低的利率會造成資產價格更大的膨脹,加深貧富不均。資金寬鬆下,更低的利率,除了有價值的商品會被追逐外,要尋求好的報酬就會做更大的槓桿,因此財富與金融資產價格就加速膨脹;這就是近年西方股票市場及亞洲房地產市場的寫照。當資產價格大幅上升,吹大資產泡沫,就更放大系統性風險。利率過低還將影響銀行盈利,降低保險公司、養老金機構的收益,加大養老體系負擔,導致金融資源形成不利公平社會的配置狀況。
最近新台幣出現強勢格局,兌美元匯率已是兩年來新高,走勢強壓韓元,不利出口廠商海外報價競爭力。而且已經處在波段新高的新台幣匯率,也可能讓熱錢湧入台灣。央行不降息,未來要穩住新台幣匯率,要下的功夫就需要更大。
美國財政部每年4月與10月公布主要貿易夥伴外匯政策報告,央行的操作要更加小心,避免被美國列入匯率操縱國或觀察名單。
今年央行會非常辛苦,美聯準會降息,美債利息收入就下降,而央行選擇不再降息,轉存款及定期存單利率就不容易再降,央行的利息支出不會減少,央行繳庫壓力也就相對增大。
整體而言,這次央行下的是個不容易的決策,未來需面對不同的更大壓力。這需要相當的決心與道德勇氣。(作者是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