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y888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0-10-09 09:40

跨國企業與大陸脫鉤 代價上看1兆美元

美中貿易、新冠肺炎疫情導致供應鏈大亂,都促使企業思考調整供應鏈的可能性,以降低仰賴單一產地的風險,後來美中科技戰升級,讓各界更加熱議美中經濟「脫鉤」的可能性。
許多公司都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與中國大陸脫鉤,或者至少分散生產業務,以避開政治或信譽方面的風險,並且防範未來類似新冠疫情或類似原因的衝擊。

然而,中國大陸又是目前唯一經濟大幅成長的大型經濟體,導致許多跨國企業反而更加依賴大陸市場。

流入大陸的外國直接投資(FDI)正迅速反彈,根據數據供應商CEIC,儘管聯合國和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預估2020年全球FDI可能減少逾30%,但大陸的FDI已在8月反彈,較去年同期成長兩位數,且今年1到8月的金額接近轉正。滙豐(HSBC)也指出,今年上半年,大陸的FDI表現甚至勝過越南等因美中貿易戰受惠的國家。

Nike和特斯拉等公司也都形容,大陸是支撐第2季財報的關鍵因素,而且企業重新構建供應鏈的成本確實很高。

據美國銀行(BOA)分析師7月的粗略計算,跨國企業要把出口生產業務完全轉出大陸,可能需在五年內投入1兆美元的資本支出,這將導致已投入資本的報酬率下降約0.7個百分點,且還不包括勞動力等更高的營運成本。美國銀行2月的另一份報告還指出,大陸的製造業勞動生產率約為東南亞的四倍,工業實力可見一班。

向大陸投入新資金的公司,將繼續享有高勞動生產率和一流的基礎設施,但風險是可能無法進入美國市場或使用美國技術、被捲入血汗工廠爭議,或者因依賴冗長的碳密集型供應鏈,而付出高昂的代價。

瑞銀(UBS)2020年初的訪調顯示,在大陸有製造業務的美國企業中,76%的公司已開始或考慮轉移部分產線,三分之一的公司計劃在近期內轉移。北亞的企業則有85%有類似計畫。瑞銀推算,這些轉移方案加上大陸企業本身的遷移計畫,代表每年可能有多達5000億至7500億美元的大陸出口,將遷至新的生產地點。

因此,若先進國家的政治人物希望企業再不受到重大財務衝擊情況下與大陸脫鉤,必須為企業提供重大幫助,否則企業可能不會輕易把供應鏈遷出大陸。

在此同時,若這些先進國家仍無法控制疫情蔓延,企業在經濟邏輯上,仍有理由繼續在大陸大舉投資。

從中期來看,如果先進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能夠一起行動,跨國企業有相當大的意願,把至少一部分的產線遷出大陸。這也意味著這些國家首先得要控制住疫情,讓工業全面重啟,而且還要恩威並濟,讓「在大陸以外地區製造」再次具有吸引力,包括提高公共資金支持研發、投資基礎設施和技術更熟練的勞動力,以及與友好的先進及發展中國家,建立更緊密的貿易關係。

要把生產業務移出中國大陸、多元化生產基地,知易行難,但若政府能提供些許幫助,並輔以理性的公共衛生策略,政治人物們可能會發現,加入這個行列的企業數量已超乎預期。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