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望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4-04-07 09:59

河津歷史名人司馬遷之生平

河津歷史名人司馬遷之生平
司馬遷(前145—前86),字子長, 司馬談之子,漢代皮氏龍門(今河津市西辛封村)人,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他出身史志世家,幼年在家鄉龍門耕种放牧。10歲時誦習古文,20歲開始漫遊,飽覽名山大川,足跡遍及全國。後任郎中官,奉命出使西部巴、蜀、昆明等地。元豐元年(前110),漢武帝舉行封禪大典,而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作為太史令卻因病滯留周南,不能參與其事,憤恨染病將死。此時,司馬遷出使歸來看望父親,司馬談在彌留之際,握著司馬遷的手,哭泣著囑咐他一定要繼承父志,光大祖業,寫出一部完整的史書。司馬遷也流著眼淚表示,一定完成父親的未竟事業。
元豐三年(前108),司馬遷繼父職,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他與唐都等共訂《太初曆》,對曆法進行改革。之後,便開始編寫《史記》。由於司馬遷秉筆直書,「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之過」,惹得「帝怒,削而去之」。又崇黃老而薄五經,深為武帝怨恨。武帝天漢三年(前98),司馬遷因給李陵辯解獲罪下獄,翌年被處宮刑。武帝太始元年(前96)被赦出獄,任中書令,負責掌管文書,起草詔書。遭受宮刑,對司馬遷是一種奇恥大辱,不但是對他肉體的摧殘,也是對他的精神和人格的致命打擊,為此他曾痛不欲生。但他能退而深思,認為《周易》、《春秋》、《離騷》、《國語》等皆為聖賢發憤之作,況且「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也」。為了死得重於泰山,他摒棄了輕生念頭,把編著《史記》當成終生奮鬥的歷史使命,從此發憤著書,用畢生精力完成了歷史巨著《史記》,從而馳名中外。中國因為鍾毓了司馬遷這位「人中龍」而感到驕傲,故鄉龍門也因為生養了這位驕子而感到自豪。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