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健康養身   發佈於 2025-07-16 13:25

失智十大警訊!及早發現正確就醫



失智症議題、近年越來越受矚目,長者盛行率將近8%,預估2030年會有約50萬人確診,所以預防、從現在開始。專家提出10多項方法,除了養成健康生活習慣、避免抽菸、頭部受傷、拒絕酒精、憂鬱,照顧好視覺和聽覺,也成為最新指引,同時也提出失智10大警訊,如果發現自己或家人符合一到兩項,就要趕快就醫確認。

失智症患者 李先生:「各位 (貴賓) 各位貴賓,我們來 (進行啟動),進行啟動的儀式。」

彷彿有顆橡皮擦,將腦袋裡的字典、擦得模糊不清,李先生過去是在台上活躍的講師,如今得受人幫助、才能完成主持任務。

失智症患者 李先生:「在公司的時候 是還要做講師,忽然間 那一場 ,那一場我(腦袋)空白,我一個字都找(講)不出來,然後我的夥伴就說,你應該要去看(醫生)。」

李先生還沒60歲,就確診失智症,一開始失語、失寫,就是早期徵兆,失智症協會列出其他警訊,包含熟知的記憶力減退、物品擺錯找不回來、混淆時間空間,還有判斷力變弱,沒辦法解決事情、連原本熟悉的事物都無法完成,進而不願意社交、情緒個性改變。

失智症協會理事長 徐文俊:「按照不同的疾病類型,它的表現 開始會不太相同,所以我們這十個症狀當中,如果其中有一個或兩個,跟以前比較,或者是覺得他有越來越惡化,那當然就可以來就醫。」

台灣65歲以上長者,每100位約有8位罹患失智症,預計再五年,總失智人口會將近50萬,除了要有警覺、早期發現,預防也要及早開始,多動、多社交、健康飲食,還要保護好聽力和視力。

神經學及老年醫學專家 王培寧:「減少了你視力的感官接受之後,其實你會減少非常多大腦的刺激,更不要說 你因為視力的問題,你可能會減少了一些社交的機會,再來 如果視力不好的話,其實也會增加一些跌倒的機會。」

研究發現,做好積極促進健康行為,可以降低45%失智症發生率,專家也呼籲,並非年長後才要注意,最好從中年就養成習慣,因為健康、從來都不是一蹴可幾。


林亦庭 李建寬 台北報導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