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種杯子喝久恐傷腦!專家警告:這款玻璃杯、陶瓷杯也NG,小心重金屬中毒!
女人我最大
更新時間2025年7月19日 週六 上午5:42
7

每天都要喝水,但你有想過裝水的杯子選對了嗎?現在市面上的水杯越來越花俏,從夢幻漸層色到各種冷水網美杯應有盡有,不只外型美觀,還常登上社群版面。但你知道嗎?若選錯材質,這些高顏值杯子可能會釋出有害物質、重金屬,對身體造成長期傷害。像許多小紅書評測博主就親自測試多款具有爭議的杯子,檢查其中是否有重金屬溶出,讓人不禁驚呼:原來選杯子這麼重要!
以下列出最常見的4大高風險杯款,一起來看看哪些杯子要小心用、怎麼挑才能喝得安心又健康。
1.彩色玻璃杯:顏值高,但染料來源難追蹤

擁有840萬粉絲的小紅書博主「老爸評測」針對市售彩色玻璃杯、炫光杯、冰川杯等多款顏色鮮豔的杯子進行實測。結果發現,這類產品大多透過噴漆或塗層上色,不僅常見掉漆問題,更可能把顏料「喝」下肚。
他使用4%醋酸模擬裝酸性飲品、並放置在攝氏98度高溫下的烤箱持續兩小時,測試杯口與內層是否溶出鉛、鉻、砷、銻等重金屬。好消息是這些測試品(包含全新與用舊的杯子樣品)並未檢出重金屬。但博主進一步追查仿間杯子可能使用的顏料來源時,卻在市售的「耐水性漆」中發現鉻含量超標,其中的六價鉻被世界衛生組織與美國EPA認定為致癌物,不但可能引發肺癌,也會提高胃部腫瘤風險。
雖然目前檢驗並未顯示六價鉻會從杯中釋出,但因無法確認廠商是否使用劣質漆料,他建議:若想安心喝水,還是選擇透明無色玻璃杯最保險。
2. 彩繪陶瓷杯:釉料重金屬溶出風險高

你也以為陶瓷杯比塑膠杯安全嗎?小紅書博主「彪叔研究所」提醒:尤其是釉上彩或彩繪的陶瓷杯,更要小心!
他實測約10款便宜的釉彩陶瓷杯,結果有3款被驗出重金屬鉛、鎘超標,特別是內層色彩鮮豔的款式最危險。原因出在釉料製程,若為了壓低成本、使用廉價染料或沒經過高溫燒製,重金屬就容易溶出,尤其在接觸酸性飲品或高溫時更嚴重。
食品藥物管理署也提醒民眾,色彩過度鮮豔(包含拼接圖樣)的陶瓷餐具,儘量避免用來盛裝食品,像是裝熱飲或日常飲用水;若杯體刮傷或破損,也可能導致釉料層脫落、釋出有害物質,建議直接更換,不要再使用。
3.不鏽鋼保溫杯:合格就安全,損傷需汰換

不鏽鋼材質的一般杯與保溫瓶,是不少人每天帶出門的愛用品。事實上,只要選對等級、使用得當,它們是相對安全的選擇。
衛福部食藥署建議:購買時要認明304或316等級不鏽鋼材質,避免生鏽、有刮痕或明顯受損的杯體。因為這些損壞可能導致金屬離子溶出,若再用來裝強酸或強鹼飲品(如檸檬水、醋飲)更容易出問題。
簡單記得:「不裝酸、不裝鹼、不裝壞杯」,使用起來更安心!
4.塑膠杯:看得懂材質標示才安全

不少人會用塑膠杯裝水,但其實塑膠杯最容易因溫度或內容物性質不當釋出有害物質,像是雙酚A(BPA)、塑化劑等。
衛福部規定,塑膠杯必須清楚標示材質、耐熱溫度與使用建議。消費者購買時應選擇標有「BPA-free」或使用PP(5號)、HDPE(2號)等較穩定的材質。若材質為PVC(3號,台灣已禁止用於食品包裝)、PS(6號)、PC(7號),則應避免裝熱水、酸性飲品,且不建議長期使用。
建議塑膠杯在選購時,認明安全材質,如PP、HDPE,避免無標示品。使用時不要超過標示耐熱溫度,避免盛裝酸性、油脂飲品或進微波加熱,杯體若有刮痕、變形、老化,應立即更換。
健康選杯:這幾種最安心!
總結來說,最推薦日常使用的安全杯材質有三種:
1.透明無彩釉玻璃杯:耐高溫、不釋出有害物質。
2.無上釉或淺色內壁陶瓷杯:減少重金屬釋出的風險。
3.標示清楚、耐熱性佳的PP或HDPE塑膠杯:可短暫使用但要注意溫度與狀況。
杯子選得好,才不會讓喝水變成默默「喝毒」。下次買杯子,別再只看顏值,也要看材質與安全性,才能把健康牢牢守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