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健康養身   發佈於 2025-07-29 02:55

身體每天默默「扛毒」 醫曝重金屬悄悄入侵 解毒靠日常這些小事

記者李樹人/台北即時報導 2025-07-28 04:54 ET




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治醫師張家銘在臉書指出,生活裡的威脅,有時比我們想的更安靜。生活中有些我們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卻正在一步步累積在身體裡,慢慢改變健康的走向,特別是重金屬汙染。(取材自張家銘臉書)

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治醫師張家銘在臉書指出,生活裡的威脅,有時比我們想的更安靜。 他表示,愈來愈多人察覺,生活中有些我們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卻正在一步步累積在身體裡,慢慢改變健康的走向。特別是重金屬汙染,跟我們想的距離,遠比預期近得多。

這些汙染物藏在哪?張家銘指出,在水裡、土裡、空氣,甚至食物裡。鉛、砷、汞、鎘、鉻,這些聽起來像是工廠或實驗室才會出現的名詞,事實上早就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舊水管、被汙染的農田、海洋裡的魚,甚至空氣中飄散的塵埃,這些都可能是讓我們「默默吃下去」的來源。


尤其鉛。很多人以為早就沒事了,實際上,老舊的水管、舊社區的環境,還是可能悄悄把鉛帶進我們的水杯和餐桌裡。鉛沒有安全劑量,尤其對孩子和孕婦來說,風險更是高得嚇人。

張家銘指出,鉛影響腦部發育,讓孩子的學習、專注、情緒都受到影響,甚至可能增加未來罹患精神疾病的機率。大人長期累積鉛,則可能引起高血壓、腎病、心血管疾病,還和貧血、不孕、流產有關。更糟的是,鉛會藏在我們的骨頭裡,等到年紀大了、骨質流失時,還會被釋放出來,重新傷害身體。

這些重金屬不只是會累積,更因為我們幾乎沒辦法排掉它。進了身體,就會在那裡悄悄做破壞,影響腦、腎、免疫,甚至影響下一代。研究早就證實,長期暴露重金屬,和腦部退化、心血管疾病、癌症、免疫失衡等慢性病脫不了關係。

張家銘指出,環境汙染已經不只是「環保議題」,而是每個人日常的健康問題。而這件事,並不是遙遠未來才要煩惱,而是此時此刻,已經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現實。

我們的身體,其實每天都在默默「扛毒」。張家銘指出,人體的解毒能力、抗氧化力,並不見得能應付這些長期而微量的汙染威脅。重金屬進了身體,首先受傷的往往是粒線體,這個細胞發電廠一旦出問題,身體容易出現氧化壓力、細胞損傷,接著慢性發炎找上門。而慢性發炎,正是各種疾病的溫床,從神經退化、心血管病,到腸胃問題、甚至情緒,都有關聯。

更現實的是,就算我們再小心吃喝,也很難百分之百避開這些汙染。這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問題,而是十年、二十年,悄悄在身體裡累積,終於有一天,換來不健康的結果。

張家銘指出,這幾年大家都知道腸道健康很重要,但其實腸道菌也和我們對抗汙染有關。最近研究發現,有些特定的乳酸菌,可以幫助「抓住」腸道裡的鉛,把它從腸道排出去,減少進入血液的機會。

健康的防線,其實從日常就能開始。張家銘指出,我們或許無法完全避免汙染,但至少可以減少曝露。喝乾淨的水、少吃高風險食物、重視居家環境安全,這些看似小事,其實才是最紮實的守護。而從政策到生活,大家一起努力,才有機會為自己和孩子,留下一個更安全的未來。

現代健康的威脅,不只是高糖、高油、高鹽,而是這些日積月累,卻難以察覺的汙染。而醫學的責任,也不該只是等人生病了才去搶救,而是幫助大家,從每天的選擇裡,慢慢累積出更健康的未來。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